6月10日,天津卫视《天津新闻》栏目《爱国情 奋斗者》对中国通号西安工业集团津信公司要海龙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报道播出后在天津市引起强烈反响。这个年仅31岁看起来不善言辞的中国通号基层朴实员工,能成为媒体聚光灯关注的“焦点”,他的故事,感人至深,更给人力量。

四年刻苦锻造全国技术能手
2010年初入津信公司从事转辙机装配工作的要海龙,就展现了比其他人更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工作劲头。上班时间,他抓住任何向老师傅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装配技能和效率。晚上,他潜心研读各类理论书籍和工艺文件,对于白天遇到问题反复推敲、分析。平时他更是把装配工艺抄成一张张小字条,上下班路上、午休、吃饭时间,只要有空就拿出来学习研究。就这样,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他快速从“装配小白”成长为技压群雄的“全国技术能手”。
技能大师保障高铁开通
凭着对各系列转辙机产品的精通,很快,他成为用户公认的“技能大师”。他经常奔赴于各大铁路站场、城市轨道、检修基地。不管烈日酷暑,还是三九严寒,只要用户需要,他肯定如时出现在现场,高质量、高效率答疑解惑、提供技术服务,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就这样,他秉着“我将无我”的工作精神,累计奔赴现场上百次,足迹遍布全国各大铁路站场,其中徒步走完郑徐、哈佳等高铁线路。
高标准保障一带一路项目
2019年,中国通号承担起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匈塞铁路信号产品的生产任务。作为关键设备转辙机的最后装配把关者,面对新图纸、新工艺、新问题,要海龙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为能给匈塞项目提供高质量产品,他们几乎每天“泡”在公司,而同时让他心头焦虑的是不满3岁的女儿高烧40度,善解人意的妻子让他安心工作,安慰他孩子会很快痊愈的。家人的支持给了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终于经过连续几十个小时的攻关,最终他们高标准完成了匈塞项目产品的生产任务。“回想起来一直感觉很愧疚,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聚光灯下,他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不忘初心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2017年12月,津信公司成立“要海龙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人员在这个“带头人”的影响下,解决难题时废寝忘食成为工作常态。为进一步完善ZDJ9转辙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他和工作室人员率先开展电力复合脂的应用研究。每当午休时间,总能见到要海龙拿着测试设备,顶着炎炎烈日在室外的道岔基地测试数据。晚上公司工作结束,也是他们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工作的开始,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凭着这股不服输、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信念,他带领的工作室创新创效成果突出,目前52项成果已应用于生产一线和各铁路站场,为企业不断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为中国通号一线技术工人的一名代表,在采访中,当被问及是什么力量激励他一路向前,他说:“国家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热血与汗水。我们愿意以站台里的坚守,守护站台外无数人的安全,因为我们铁路人、通号人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行的一份责任!”
就这样,他以坚守和高度的责任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抒发着作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爱国情。他的成长和成才,就是中国通号人服务国家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