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文化推企业文化,以质量管理促企业发展
丰台元件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文化是企业的生命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和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同时,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又是发展推动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和质量文化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在长期的磨合中不断完善,在多次的历练中不断成熟。质量文化是质量管理的内核,它内聚人心,使员工的责任感转变成使命感,它外树形象,进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质量管理的灵魂,是品牌的深刻内涵。只有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才能让质量文化落地生根,更能让企业文化不断壮大,以致让质量管理更上一层,最后让企业发展前景无限。
因此,质量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纸面上,它应该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股支撑企业不断发展的精气神。企业应加大质量管理宣贯力度、提高员工质量意识,让质量文化起到规范企业员工行为,提高企业员工认识的作用。经过长期有效的发展,质量文化应该灌输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头脑中,让员工养成符合企业价值观和质量观的习惯和行为,并使其成为员工生产行为的有力指导准绳。先进的质量文化是生产优质产品、塑造企业品牌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管理向文化管理提升,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推进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的方向和宗旨,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奠定基础。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确定应体现出顾客的需求、期望,以及企业在质量上的追求和对顾客在质量方面的承诺等。质量方针是企业的一种管理理念,是规范全体员工质量行为的准则,质量目标则是质量方针的支柱,是具体的细节要求,必须能全面反映质量方针的要求和组织特点,所有制订的质量目标都应该是可以衡量的,必须具备科学合理性,一定是要在某个时间段内经过努力能达到的要求,应包括组织上的、技术上的、资源方面的、以及为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其次,必须有保障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可行性的组织机构,按职责分工,明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质量责任,使他们树立质量责任重如泰山的质量责任意识,了解每一个生产过程的质量关键点,合理的设置质量控制节点以便于更好的安排人员生产和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生产过程和质量要求的需要。
再次,必须保证相应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工具设备、自然资源等配备保持同步,营造一个适宜而良好的工作环境,既要考虑物的因素,也要考虑人的因素,或两种因素的结合,用于提高产品质量。
而次,为了确保质量控制过程的有效性,要将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加强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使其成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实现利益共赢。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节节控制,步步控制,让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点细致化,明确化,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上道工序要对下道工序负责,树立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顾客的理念。同时,生产的产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用质量意识控制产品质量。加强过程控制的有效性还应对不合格项目进行纠正,重要的是要针对不合格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应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防止已发现的不合格不再发生,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质量过程控制。
最后,还应该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利用PDCA管理方法,不断地提高质量管理,其目的在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就是建立在“持续改进”的基础上,当一个企业能够进行质量体系、质量文化的持续改进,就意味着企业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行。
在这里,还要对质量文化做一些说明,纠正一些人的思想误区!
误区一:产品质量是做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于其生产加工者的操作好坏,操作者细心一些,小心一些,当心一些,产品质量自然就上去了。其实不然,操作者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只能浮于表面,不能从根本解决。有人说过“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并深有体会。想要系统的,完整的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从设计的源头开始,一层层把关,一道道控制,从根本上杜绝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作为工厂的一名工艺技术人员,在工厂化设计产品时,不是仅单纯满足产品性能指标要求即可,还必须兼顾产品批量生产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阻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因素,如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等问题。因此,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将问题考虑周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因素出现。在产品初始设计试制阶段时,就需要工艺人员和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既考虑到技术要求,又顾及到工艺操作,这样就能用设计保证产品质量,用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隐患。
误区二:产品质量是查出来的
还有些人认为产品质量是查出来的。质量检验是可以起到一定的质量控制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最后的检验去控制产品质量,无疑是“死后验尸”,将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将整个生产操作过程寄望于最后的检验工序,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自己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疏忽大意,凭什么让别人来负责,让企业来买单。人是企业安全质量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人也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因此我们企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完成并提高的,应该依靠广大员工的力量,齐心协力地去打造企业自己的质量文化,去迎接市场经济下暴风骤雨的洗礼。积极推动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是企业长治久安、发展壮大之本,当质量文化深入人心时,质量就成为全体员工所恪守的工作理念了。
在中国铁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对工厂来说,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产品质量的风险,尤其是高铁时代,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轻则赔偿损失,对企业信誉造成不良影响,重则车毁人亡,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使企业陷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全体员工自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谨慎和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态度对待质量工作,为工厂质量工作打造一道安全屏障。
不论高铁时速如何提高,不论应用设备如何先进,质量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是企业的生命,更是旅客的生命,是每一个幸福家庭的生命。作为高速铁路系统配件产品的生产厂家,我们肩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越来越重了。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关键,更加是促进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
质量文化作为我们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只有将质量文化有序的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里,企业文化才会被更好的推广和认可。质量文化建设是与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质量管理孕育质量文化,为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肥沃的现实土壤。只有将质量管理提升到文化管理的层面,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不断壮大打好坚实的基础。
铁路行业市场竞争主要是质量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质量文化的竞争。企业若想发展壮大,品牌效应不容忽视,也就是所谓的品牌文化。没有优秀的质量文化,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创造优秀的服务质量,就不可能缔造卓越的品牌,也就不会产生历史的跨越。
2010年即将过去,集团公司的“质量年”活动已完成三分之二,但是质量文化不会“过去”,不会“完成”,更不会“结束”,它将伴随着企业文化不断前行,它将紧跟着企业发展不断创新,犹如阳光般撒向企业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犹如暖风般吹进企业员工的每一片心房,并在那里舒适的土壤中滋润生长,延续“质量”这个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