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培育法律管控环境 建设企业合规文化

发布时间:2013-10-25 作者:谭继英 来源:天津铁路信号公司 字号:

近年来,中央企业全面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的法律工作已经成为近几年高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因素。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当中形成的,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已完全置身于市场化和法治化的经营发展环境,不可避免会面临并独立承担较大的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是存在于企业经营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风险。合同管理把关不严、法律审核不严、履约行为不规范或者在项目前期没有进行很好的市场论证等等,都可能带来法律风险。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这就需要国有企业从培育法律管控环境,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完善法律管理模式等方面强化法律事务工作,把风险防范的工作做在前面、落到实处,把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一、实施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1. 确立法律工作的理念和宗旨,培育法律管控环境

首先,要树立“法律是一种管理资源”的理念。法律和管理两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法律工作应定位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目前,企业法制工作已经开始从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法律可以作为一种经营手段,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而加快促进法律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需要着力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这是促进两者有效融合的基本途径。

其次,要确立“事前防控为主,事中监控和事后补救为辅”的宗旨。将法律作为一种资源充分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也需要将资源合理配置,确定法律作为一种具体的管理方式。进行诉讼是事后救济措施,事后救济的成本和风险要比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成本高得多,比如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执行风险等等。因此,“事前防控”一旦建立制度加以保证,就能实现法律管理的持续性,且符合法律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的属性,只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管理效益。

2. 建立完善企业法律管理机构,设立专职法律顾问

随着企业法律工作重点由传统的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内容也从事务型转向了管理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是整体的、持续的、系统的管理工作,必须要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才能切实起到依法规范、和促进企业管理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成立独立的法律事务部门,配置专职法律顾问,并使法律专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具备国家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才能适应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将“风险防患于未然”。

3.梳理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制度合规合法。

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管理流程的不清晰、不科学,会加大企业运营的风险。要建立以防范法律风险体系为核心的规章制度框架,要将法律管理制度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植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并注意将法律工作制度与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完善企业管理流程,使法律审核把关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硬约束”。在实践中,法律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制度的合法性、适宜性、合规性的审查;对于已经完全不适合国家政策和企业现实需求的制度应当废除和调整。要以法律风险体系为核心,建立新的法律管理制度,弥补企业现存管理制度体系的空白。

二、从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入手,将企业法律风险关口前移

经济合同是企业与外部法律实体进行经营往来的重要形式,合同从谈判、签订到履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企业造成损失。通过近几年对企业一些重大纠纷案件的总结与反思,笔者认为,目前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合同管理的不规范,必须要将经济合同的管理置于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核心位置,加强监管,并从合同管理入手,将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制定符合企业实际、较为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才能堵塞了合同的瑕疵和漏洞,减小和防范了企业法律风险。

1.加严合同法律审核,将经营活动风险关口前移。

首先,企业的合同风险管理要以“事前防控为主,事中监控和事后补救为辅”的宗旨,法律部门要把住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各个关口。根据企业的业务实际,对经常发生的重复性交易,拟订标准化合同文本。将所有对外签订的合同全部纳入合同管控体系,各业务部门严格按照该文本对外签订合同。对于因客观情况无法采用标准化合同文本的合同,由企业法律顾问统一审核。这样,既能实现100%的合同审核率,又能减少合同审核的工作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合同履约率。

其次,笔者认为,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合同风险的事前防控,而且对合同风险的事中监控也要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将合同在履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的业务部门,将风险进行提示和预警,防范风险和发生。在合同审查过程中,还应注意把发现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而不能满足于发现合同中的问题。企业法律顾问不是单纯的说“不”,而是主动与业务部门共同沟通协商,提出如何修改建议,合情合法地规避企业的风险。这样企业内部就可以从合同的签订到履行过程中,随时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及时的防范,降低了法律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再次,在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工作中,还要始终注重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搞花架子,不过分追求形式,注重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保证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实效性。比如,笔者在合同管理实践中,为防范合同签订风险,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研究,结合日常合同签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列出风险清单,并将主要风险点列在合同评审单中,供相关部门在评审中参考,这样既有效地辨识规避企业风险,也可使风险防范有操作性,提升了管理实效。

2.积极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及审核。

对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的合法、合规性审查是法律顾问的重要职责之一。企业的高管层要注重重大事项决策的法律审核,应将公司的“三重一大”决策的法律审核纳入制度中来严格执行。企业法律部门对于企业的重大决策事项提供法律服务的方式,可以参加相关会议或审核相关法律文件为主。在“三重一大”项目中,公司的法律顾问应全程参与,从法律的角度出谋划策,给予政策性和维权性指导,对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并参与最终的决策。这样,法律顾问的意见在企业最终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就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公司高管层形成依法决策的思维方式,坚持“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才能达到防止发生重大决策失误的目的,不断的营造依法治企的经营环境。

3.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内容,用管理方法解决法律问题是防范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把法律事务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工作的全过程,覆盖、渗透至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以制度、流程控制法律风险,提升管理效能,是防范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法律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管理制度,依据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流程的梳理,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漏洞,提示公司需要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堵住管理漏洞,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水平和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控制水平。

三、不断完善法律的管理模式,促进法律事务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

企业在建立法律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挥企业法律顾问队伍作用,而且需要加强对全员的普法宣传和教育,注重法律知识培训,努力提升全员法律素质。这样,法律管理制度才能在操作层面上落到实处。如果企业职工法制观念淡薄,有章不循,再科学再完善的制度也是空谈。

1.企业法律顾问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了更好地规避法律风险,使法律事务工作更贴近企业实际,企业法律顾问应自觉深入业务部门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业务状况后才能够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做出的决定也易于被业务部门所接受,不断强化企业整体的合规文化的建设。

2.强化法律风险管控环境,坚持日常指导,培训相融。要强化公司内部的法律文化氛围,开展普法活动。日常中可以组织职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答题活动;在企业刊物上开辟“法规速递”专栏,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结合企业实际,适时组织各专业板块的业务人员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培训,结合企业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讲解,大家一起思考讨论,以贴近自身工作的实例操作演练加深了对法律规定的深刻理解,从而达到培训与实际相融合、严谨并灵活运用法律保护企业权益的目的。

3.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工作要不断融入企业管理。一方面,法律顾问主动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来,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审视管理问题,用管理的语言表述法律问题,在企业领导和经营业务部门之间搭建起沟通顺畅的平台;另一方面,企业高管层不仅能自觉遵守“依法经营”,而且能帮助职工指出其在实施法律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使企业形成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究”的法律文化氛围。

法律风险管理是保障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护航舰。而有效的融合还需要我们将管理工作体系化、精细化,让企业的发展最终遵从于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根据企业管理的业务特点,创新法律管理模式,不断改进法律管理,完善法律组织架构体系,这样才能使企业迎着市场经济的大潮乘风破浪,实现稳定健康的发展。(作者为天津铁路信号公司法律事务部部长)

浏览次数:865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