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感怀

发布时间:2015-06-08 作者:李家文 来源:上海工程局集团 字号:

如果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古人对真挚情谊的美好赞誉,那么在当下,先进的通信手段则让这一切变为了生动的现实。

近日,洛阳学校昔日一别近30年的同学,忽然倡议搞一个同学微信群畅叙友情。一时间,询问工作、生活现状的,分享人生感悟、生活常识的,赋诗抒发情致、展示才华的,发布图片、感慨岁月无情的……应有尽有,字里图间,澎湃的激情、生命的律动跃然屏上,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1984年的仲秋时节,一群通过高考遴选,怀揣建设四化梦想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牡丹花城的洛阳铁路电务工程学校,开启了他们实现建设中国铁路现代化的求学历程。

怀揣梦想走进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这话让今天的学子听来,一定会认为是故弄玄虚、小题大做。殊不知,31年前的中国高等教育还极不发达,广袤的神州大地,即便是不错的乡下中学,能把学生送进大学校园的也是凤毛麟角,就是走进中等专业学校,如不是班上成绩比较优异者也是难以想象的,再加当时铁老大的行业地位,铁路信号作为技术性较强的热门专业,洛阳铁路电务工程学校,绝对算得上农村孩子心中热度较高的一所。拿我所在的山东为例,当时是按一类中专进行招生的,录取分数远高于其它的学校。

我们所在的班级是信号专业84级1班,这个44人的集体,地域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西到甘肃,南到广东湛江,东到黄海之滨的山东,北到京津冀。那时学校的条件比较简陋,占地不足10亩,规模还不及今日新校园的五分之一。当时只有两栋楼,一栋用于办公、教学,一栋用于学生宿舍。食堂是简易的平房,餐厅兼作会堂,学校每逢重大活动都集聚在此,夏日炎热,冬日寒冷。操场很小,只有一个篮球架和单杠、双杠等运动设施,喜欢晨跑的同学只能在外面的马路上完成,每逢运动会要借助附近的一所重点中学的操场。即便如此,来自农村的孩子,心里还是得到极大满足。他们深信眼前的学校无疑是自己鲤跃龙门的见证者,只要在这里完成学业,自己的身份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这可是世代劳作的农家子弟过去不敢有的梦想。

那是一个信仰理想的年代。实现四化不但是国家意志,也是学子的梦想。大家都把学好专业知识,将来投身四化建设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瑞雪寒冬,同学们都会孜孜以求,潜心向学,终日里为6502大站电气集中、区间闭塞、电子电路等课程忙得不亦乐乎。逃课的事鲜有发生,即便有人偶尔为之,也会像犯了错误的孩子,觉得在老师、同学前颜面尽失。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努力学习才是自己的本分,掌握一身建设四化的真本领,把过去浪费的时间夺回来,才是青年的应有作为,其他的个人情感、欲望都应该得到克制和约束,一切都要服从建设四化这个美好理想。

那是一个文学知识受到追捧和尊重的年代,学校简易的阅览室里,畅销小说、专业书籍炙手可热。记得为读轰动一时的小说《新星》、《夜与昼》,要苦苦等上几周才能轮到。《人到中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美食家》……这些在高中无暇阅读的书籍,此刻正好都补上。为了先睹为快,经常是彻夜不睡,宿舍熄灯了,就在走廊灯下看,唯有一气呵成才感痛快淋漓。看到精彩处,甚至能开怀大笑,击节赞叹。书中知识分子陆文婷等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担当意识,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些人价值观的形成。现在想来,依然为那个纯真执着、热爱阅读、崇尚知识的年代感动和自豪。中国经济之所以高速增长30年,正是得益于无数追求知识,胸有理想的热血青年的踏实进取和努力实践。

洛阳两年半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87年春节前夕,我们走出校门,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班上多数人走进了通号集团的工程公司和工厂。

之后的近三十年里,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进入原济南分公司的,投身华东、广深铁路的建设,期间聆听着春天的故事,见证了深圳奇迹的诞生过程,分享了京沪高铁的成功与荣耀;进入原天津分公司的同学长期征战祖国的大西北,昔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情画意,在他们的努力下变成了客运专线穿越大漠的壮丽背景;进入工厂的,源源不断将继电器、转辙机、组合架、2000A等列控设施,从北京、天津、沈阳等地送往全国铁路建设的各个站场。大家忙工作、忙事业、忙家庭,天各一方,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由于当初手机还是奢侈品,联系也无从谈起,偶尔得到的信息也是零散的、支离的,思念往往托付给了美好的梦境。

今日,当几位热心者将大家聚集在微信群里时,虽是一群知天命之年的中年人,但有的都已经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昔日的同窗情、砚田谊,不但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冲淡,反而如陈年老窖,历经发酵珍藏更加浓烈醇香,一经找到了宣泄的渠道,感情的潮水瞬间倾泻而出,不但汹涌澎湃,而且激情似火。连日来,无论早晚,只要打开微信群,总能看到同学们相互的祝福、交流、问候,好不热闹,令人感动。不经意间,这里变成了紧张工作后的情感栖息地,袒露心声,赢得真情。每日,彼此在祝福里入眠,在问候声里开启崭新而美好的一天。

从交流中得悉,事业辉煌者虽是少数,但多数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已成为了通号企业及其它铁路建设单位生产管理的中坚力量。更令人欣慰的是,历经30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的铁路通车里程,已经由1986年底毕业时的5万多公里,变成了今日的11万多公里,高铁更是从无到有,以1.7万公里雄居世界第一。在中国建成的高铁线路上,无论是武广、京沪、哈大、沪昆,还是郑西、甘青、合福、海南等,处处都留下了同学们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南京、苏州、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蓬勃发展的城轨项目也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同学们的劳动创造、艰辛付出,不但改变着祖国的交通格局、时空距离,也在改变着十三亿人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已不再仅是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成了真实的生活写照,出行难正在走进历史的昨天。

如果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的歌词表达,代表了我和同学们的青春记忆和生命理想,铁龙飞驰、四通八达的交通盛况,则见证了我们的奋斗征程。今天,凝眸来路,我们可以自豪地唱一曲,为祖国、为四化、为铁路,我们洒过汗、流过泪,心中无愧无悔。向未来,憧憬中国梦,任务如山,信念如铁,两鬓虽微霜,却豪情满怀,不辞担当,愿将轨道交通事业作永远的生命风景。

在此,祝福同学们今后的人生旅途,健康、快乐,工作生活再续华章。

浏览次数:474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