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听着王工给大家清唱这首《永远是朋友》,我眼前闪过的一幕幕,是将近三年时间里与王工共事的点点滴滴。
王发勤是技术中心研发一部的一位老员工,1970年进厂后不久即调到新成立的电气车间,成为一名信号组调工。通过从书本和生产实践中向技术人员和老师傅请教,对电源屏的电气原理及工艺逐步精通,成为车间的生产骨干。1986年进入设计部门,从事电源屏的设计工作;1989年开始,独立承担研发任务,设计了计算机联锁信号电源屏系列产品、提速电源屏系列产品等,先后被聘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王工亲身经历并见证了铁路信号电源屏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记得我毕业入职津信公司在电装车间实习期间,不同岗位上的师傅都跟我提到过:“王工设计的普通信号电源屏这么些年来一点错误都没有,不仅图纸美观、容易辨识,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到车间组装过程中元器件摆放和整屏布线等问题,并在车间生产时给我们详细讲解布局,方便我们组装配线,组装出的电源屏整体也相当美观。”当时好崇拜师傅们口中所说的“王工”。后来有机会一睹王工的真容:瘦瘦高高的,头发已经半白,但人很有精神,眼睛炯炯有神,穿戴简单,出言平和,做事很利索,在车间一直指导师傅们组装布线,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当我成为研发一部的一员后,在与王工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更觉得王工工作严谨有条理,态度认真,经验丰富并乐于助人,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学习榜样。
王工一向严于律己,对自己设计的图纸从画元器件到整体分配布局都要求极高,他的图纸是部门内的优秀模板。王工曾找出上世纪80年代手工绘制的电源屏图纸给大家展示,包括整机的机架图和电气原理图。超大的图纸上笔直的线条和按比例缩放的元器件排列得整整齐齐,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那才是真正的、庞大的纯手工制图,真可以作为精品进行展览。前段时间京沪铁路天津曹庄站信号设备更新,将已经“超期服役”的信号电源屏下道。这套电源屏就是王工他们老一代津信人设计和组装、于1986年调试、开通使用的电源屏,截止到下道前,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发生过任何安全故障。天津电务段将已使用27年的这套电源屏送给津信公司作为纪念,夸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安全、可靠,操作方便。这些褒奖之语,其实也是从侧面赞扬了王工认真、踏实的工作,充分保障了所设计的电源屏产品的可靠性。
王工工作很有条理,而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做事总是替别人着想,有一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比如,有些电源屏在铁路上应用已超过工作年限,虽然工作稳定,但很多用户仍会储备一些已达使用寿命的器件或是部分易损器件。由于某些电源屏使用时间过长,其标识有些已经损毁,涉及到的有些元器件生产厂家也会有所变动,可是为了满足现场使用条件,每次定配件时,王工都让站场技术人员或是营销人员提供原配件的现场照片或是具体型号和年限。有时候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步骤太过繁琐,但王工有自己的理由:“在订货前对现场询问得细些,能避免配件错误使签订的营销合同出错,避免重新确定造成浪费和对公司信誉与效益的影响。”王工就是以这样缜密的思维,为公司的荣誉和利益作长远的考虑。
生活中的王工勤俭节约、作息规律并乐于助人。他时常会与大家分享自己外出的所见所闻,帮助大家增长见闻,提高学识,扩展专业领域,像朋友一样与大家交流,传授经验。作为一位老天津人,好客、擅聊也是王工的特点之一,他为我们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介绍天津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还会建议我们去参观天津有名且经济实惠的景观,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并融入到新的生活中。朋友是温暖的存在,王工就像冬日里的暖炉使我们这些身处异乡的人聚在一起,一同温暖心窝。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天高地也厚,山高水长流,愿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曲终人将散,王工就要别离他四十多年的工作岗位了。大家眼睛都湿润了,说不出的不舍,道不尽的离愁。王工的歌声里涵盖了所有人的心声,不管今后如何,我们是永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