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年轮渐渐的风干了模糊的记忆,思绪的阳光,悄然把记忆中父亲的影子拉的悠长悠长,因为思念,更因为敬畏,才令人久久难忘,回忆深远……
父亲出生在江苏一个普通的小城,他是一位极其简朴、倔强的抗日老兵,虽然没有魁梧的身材,胸中却充满了真挚的军人情怀和对艰苦岁月的深深铭记。
我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驻留在小时候居住的铁西一座平房大院里,驻留在一个个华灯初上的夏夜。每当繁星眨眼布满夜空的时候,我和大院里的小伙伴,都要围坐在父亲身旁,缠着他讲故事。别看平日里父亲少言寡语,可每当这个时候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他如何打鬼子和衣食不裹的苦难童年。父亲的故事像他经历的枪林弹雨一样多,我们听得聚精会神,偶尔发现父亲的双眼在星光的照耀下,像流动的小溪那般清澈、明亮。
在父亲的故事中,我们得知,困难时期粮食奇缺,当时,一个普通家庭里,一天要吃几两粮食,一顿饭该如何分配,成了大家要反复核算计较的事情,容不得半点疏忽。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一粒米,朝前走,二粒米,渡三关,三粒米,爬座山”,这句顺口溜虽然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的现状,它给饱受饥饿和贫穷的父辈们,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心灵创伤和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可见“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重要。人的一生离不开饭碗,拥有丰沛的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权利,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稳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天下事,再大也大不过粮食,其谁曰不然。
今天的中国,犹如一列充满速度与激情、温馨与舒适的高速列车。人民生活富裕,百姓餐饮呈现多元化的选择态势,十三亿国人由过去渴望吃得饱,到现在追求吃得好,吃得精,这是质的蜕变,更是国力增强的体现。然而,近期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一项数据统计,却令我们触目惊心,数据显示,国人每年浪费的粮食高达两千亿斤,相当于二亿中国人一年的口粮。我们不禁要问,我们那么富有吗?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与世界经济发达强国相比,综合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任重道远。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用裕民,而藏于其用,是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立国之本,足国之道。而贪享乐、讲排场、奢侈浪费,是阻碍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就是要唤醒民众的忧患意识,节约粮食,就是要从珍惜每一粒米,每一个馒头做起。“薄饮食,忍奢欲”传递正能量,是当代青年最为时尚的行为美德,更是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斗转星移,潮落潮涨,虽然父亲已经离开我多年了,但父亲对我的爱,那种灵魂的热度,却始终温暖地流淌在我的心中。至今我记得,每当家里有了好吃的,父亲都不舍得吃一口,而看到我吃时,他脸上总是洋溢着慈祥,满足的微笑;至今我记得,小时候因不谙世事,浪费粮食,被父亲训斥的情景;至今我记得,无数个星光斑斓的夏夜,父亲为我讲述的每一个深情的故事。回顾过去,不是为了让我们重拾父辈们的苦难生活,而是让我们更好地珍惜现在,创造未来。人,因为失去,才知道珍惜,因为懂得,才明白感恩。
在父亲节即将来临之际,为父亲盛一碗飘香的米饭,让我们向那些从苦难岁月中,坚强走过的父辈们,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