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志坚“活儿”硬的李连庆

发布时间:2014-07-22 作者:刘爱昆 樊嘉航 来源: 字号:

39年,制造的工件、零件数不胜数,加工的转辙机产品遍布全国东南西北各条铁路。

39年,倾尽毕生心血,将能量种植在津信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9年,不懈努力,从一名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

39年,一个贪玩好动的帅气小伙变成经验丰富、满面横纹的老师傅。天津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转辙车间优秀共产党员李连庆,用朴实、平凡、认真、实干的态度,书写了人生不平凡的篇章。

“1975年10月10日”。无论何时提及入厂时间,56岁的李连庆总能回答得干脆利落,应声入耳,他清晰地记着这一天。那时候有个“天天读”的活动,李连庆每天清晨五点多就要进厂,用一个小时学习毛主席语录和报刊读物。常年的积累使他对工作、生活充满斗志,骨子里有一种不畏难、不服输的劲头。

这些年来,身边的同事给老李起了个绰号——“三多大哥”。说的是他加班加点最多,工资挣得最多,革新“五小”最多。不了解他的人准会认为老李是为了“RMB”才卖命干活儿,其实,只有接触这位可爱可敬的工人才能了解他那朴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敬业精神。几十年来的工作习惯让老李觉得如果早上六点钟没看见“自己的床子”,心里就不踏实,用他的话说,“陪机床比陪老婆时间还多,哪天工作时间不够或者周六日没来上班,就像光吃米饭没吃菜,一点儿味道没有”。

将近四十年工龄的老李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和一颗进取的心。他总能在工作中发明一些小的妙招,既降低了工件加工时间和物料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常年作业于磨床的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减少重复作业次数,于是通过调整砂轮走刀速度和吃刀量,提高了削磨精度,降低了废品率。以往采用分度头定位,需要逐个打磨工件,老李便心生一计,如果能将多个工件纵向排成一列,再装上合适的打磨工具,一口气磨出五六个也不是没有可能。于是“挤托柱斜面加工胎具”诞生了,加工效率较以往提高了六倍以上,仅此一招就使企业年收入增加100万元左右。最近,他又给拉床动了一次小手术,为20公斤的拉刀配备了“托刀架”,这一改进使工人摆脱了必须用手托起拉刀的作业任务,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排除了托刀时的安全隐患。诸如此类的小革新、小发明不胜枚举,车间同事都戏称他“爱迪生”。

话说回来,人无完人,老李亦是如此。他有个坏毛病,就是不爱照相。每每有人带着相机来,他总以自己不上相为由婉而拒之。私下里,一些好奇心强的年轻人缠着老李打听原因,这才逼得李连庆吐露真言“照相干嘛用?无非就是宣传啊、报道啊,我都这把岁数了,这些机会还是留给你们年轻人吧”。后来,得知这件事的同事无不对其竖起大拇指:“你真是志坚活儿硬的李连庆”。

浏览次数:333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