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精准扶贫路上的甜蜜事业

西信公司精准扶贫出实招见实效

发布时间:2018-05-15 作者:王治梅 许军红 来源: 字号:

2018年农历年春节前夕。一向宁静的白河县幸福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笑声飞满山谷。从老人到小孩,大家的脸上难掩幸福的笑容。人们争相传诵:“共产党好!扶贫政策好!感谢西信公司!”。

什么事情让他们如此喜悦?

原来这天是养蜂合作社分红的日子,67户贫困户每户分到了1020元钱。

赶到现场祝贺的西信公司的同志们被这喜庆的一幕感染,和乡亲们一起载歌载舞祝贺。是啊,6年的精准扶贫今天有了成果,怎不让人高兴,怎不让人动情。

一、找准路子,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

2012年6月,西信公司扶贫单位转为白河县幸福村。白河县是陕西最南边的一个山区县,整个县城依山势而建,山多地少。对口扶贫的幸福村共有9个自然村382户1478人,有106户29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部分群众居住在深山里。2012年,西信公司先后通过建立无线电广播通讯工程、修建重要路段防滑坡护墙、慰问困难群众等方式解决了幸福村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随后,西信公司明确扶贫思路:既要扶贫也要扶志,既要输血也要造血,既要帮助群众脱贫,又要培养一批致富路上的带头人。最终实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2013年10月,西信公司扶贫工作组同志翻山越岭到幸福村实地调研。这是一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植被丰富,一年四季山花烂漫,景色和空气质量好得不得了。这又是一个苦地方,九山一水田无半分,窝在山沟沟里的幸福村,连巴掌大的一块平整地都难寻。由于山多林密耕地少,青壮年们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可以种桑养蚕。”有人提议。

“采桑养蚕是个重体力活,村里的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妇女儿童,咋能干得动。”这个提议被否决了。

“要不,试一试养羊,这个不需要重体力。”有人接着提议。

“不行不行,养羊容易破坏植被。”这个想法也被pass了。

望着漫山遍野葱茏的树木,一行人陷入了沉思。山风吹来的阵阵花香不时在鼻尖逗留,几只野蜂循香而来,在几人身边“嗡嗡”的绕。扶贫办主任杜延涛下意识的手一挥,一个想法突然冒了出来,他不禁脱口而出:“养蜂”。

众人被这个新奇的想法吸引了,旋即意识到,这也许是条扶贫的路子。

随即工作组驱车前往几百公里外的湖北房县蜜蜂养殖基地实地考察。当了解到植被好的山区适合养蜂,养殖蜜蜂又特别适合老弱病残人员在家看管时,大家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拿起爬满蜜蜂的蜂脾仔细观看,详细询问蜜蜂养殖方法和蜂产品销售情况,越是深入了解,思路越是清晰:扶贫要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养蜂既是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扶贫路,也是一条能够摆脱贫困的致富路。

找准路子,说干就干。西信公司和蜂业公司签订了蜜蜂购置和保障协议。约定:待到来年3月油菜花开时,50箱蜜蜂运抵幸福村,争取5月份,收获第一桶蜂蜜。

二、扑下身子,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

冰消雪融,新芽初发,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

2014年3月17日,时任西信公司副总经理刘杰带着扶贫办工作人员前往蜂源地购买蜜蜂,一行5人赶了一天的路,天擦黑时到达蜂源地镇平县前进村。了解到蜜蜂夜间跑蜂少,适合运输的特点后,刘杰当即决定:连夜装车运送。同时协调懂得蜜蜂习性和养蜂技术的吕总、老徐跟车护送。运蜂车跑了一晚上,天亮之前到达幸福村。

“走,上山看蜜源去”,尽管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了,但大家兴奋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疲惫,一同上山查看山上蜜源分布情况,为下一步蜜蜂养殖提出工作规划。

“我们准备以50箱蜜蜂为基础,选出养殖技术能人带着六户特困家庭结对干。”村主任黄登国边思考边缓缓说出了想法。

“要建立监督机制,西信公司要和村委会共同监督,把扶贫的事情落实办好。”刘杰补充道:“不仅要点对点的帮扶,还要探索建立合作社形式,带领全村群众一同养蜂致富。”

返回西安的路上,连续忙碌了40多小时的西信扶贫工作人员,倒在车里呼呼大睡……

2个月过去了,从幸福村传来好消息:50箱蜜蜂已经顺利发展到100箱。

2015年,蜜蜂发展到200箱,年产蜂蜜1000斤,销售收入5万元,除去相关费用,每户特困户从中收入1500元,初步取得了扶贫养殖项目的回报。

好消息带来的喜悦还未散去,坏消息就接踵而至。2016年,蜂群突发大面积病虫害,蜜蜂成群成群的死亡,同时跑蜂情况严重。养蜂户慌了神,不知怎么办。西信公司赶紧找到技术人员进村指导,无奈,连着三次指导,效果都不显著,养蜂户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想撂挑子不干了。西信公司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安排幸福村养蜂户外出培训观摩,看到别人的养殖规模和收益,大家的积极性又回来了。随后,西信公司又联系养蜂专家驻村20天,手把手指导关键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病虫害和跑蜂问题得到解决,蜜蜂数量也逐步恢复,大家的信心也回来了。

三、干出样子,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养蜂项目的成功引起白河县扶贫局的重视,在各级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共投入20多万元购买蜂源蜂具,全村蜂源已达400多箱。2017年3月,“幸福生态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成立,幸福村作为项目带头人和发展基地,将带领全村农民和周边村落,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合作社组织机构成立后,逐步健全规章制度,工作步入正轨。在西信公司的协调和推动下,他们聘请专业人员定期指导培训养蜂技术,以蜂源蜂具入股,将全村67户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共同发展。有能力单独养蜂的农户,合作社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无能力单独养蜂的贫困户,参加日常蜂箱的管理和维护,在学习养殖技术的同时,取得分红;其余没有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一律以股东身份参加年底的合作分红。

2017年,幸福村蜂蜜产量迎来大丰收:年产蜂蜜1.5吨。然而,甜蜜总是和烦恼结伴而来:蜂蜜的销路在哪里?了解到幸福村甜蜜的烦恼后,西信公司决定:公司包销养蜂合作社的1.5吨蜂蜜,让扶贫成效落实落地。随着人们对幸福村生态蜂蜜的了解,第二年的蜂蜜很快被预定一空,询问洽谈的单位络绎不绝。幸福村又面临着新的烦恼,这次的烦恼不再是蜂蜜销路问题,而是怎样产更多的蜂蜜。

扶贫路上,这些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干出样子:

西信公司扶贫工作主管领导刘杰、原扶贫办主任杜延涛认真负责,尊重客观实际,注重实际效果,在扶贫工作中亲力亲为,协调各方将养蜂项目不断推进,善于发挥扶贫工作中的内生动力,使养蜂扶贫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西信公司扶贫专干许军红满腔热忱,走村入户,不计辛劳,给村干部出主意,和贫困户交朋友,遇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赢得了幸福村全体村民的尊敬。

幸福村村长黄登国全部身心扑在扶贫项目上,为了解决养蜂病虫害问题,他背着腿脚不便的养蜂专家翻山越岭到蜂场,毫无怨言。

脱贫路上,这些贫困户们埋头苦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干出样子:

村民熊隆平以前由于幸福村交通不便,缺资金、缺技术,整日无所事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人家送小康”。自从了解养蜂扶贫项目后,通过贴息贷款,购买了40箱蜜蜂,在合作社的帮助下2017年秋季一次性实现养蜂收入17000元。

村民梁昌喜通过扶贫贷款购买蜂箱,经过努力,蜜蜂数量从10箱发展到40箱,年产蜜达400多斤,实现销售收入2万元。

贫困户潘布洪担任蜂场管理员,工作认真负责,精心看管蜂场,从不以身体有病为借口,坚持驻守蜂场防胡峰,精心调整护理蜂箱,在合作社取得良好收益的同时,他也获得了可观的劳动报酬。

扶贫不仅给幸福村人们带来了经济上生活上的改善,也在悄悄改变着幸福村人们的生活方式,闲人懒汉少了,家长里短少了,每个人都忙起来了。更为可喜的是,村里的年轻人看到了养蜂合作社的美好前景,主动加入管理团队,为合作社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

西信公司党委牢记党的嘱托,肩负幸福村2019年年底整村脱贫的使命,把扶贫攻坚的职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丝毫不懈怠,在扶贫攻坚路上,向着花开的方向,坚定前行……

浏览次数:264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