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阜新漫记——全自主化国产联锁工程化纪实

发布时间:2022-03-15 作者:王鑫 来源:通信信号院 字号:

       闲暇中翻看老照片,总会下意识地去打开一个文件夹,那是我在2021年参加“全自主化国产计算机联锁”工程化应用时的工作照,说是工作照,其实不是简单的工作照,这些照片连续记录了我从8月份正式加入项目组到11月19日开通期间的所有亲身经历,每一张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是旗帜。

       我所在的这个“基石攻关”团队,工作起来不畏困难,不讲条件,吃得了各种苦,扛得起各种事。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跟他们一起并肩奋斗,我感到既光荣又幸运。一路走来,大家互相扶持,互相鼓舞,从不曾相识,到配合默契,每当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心里总是暖暖的。

       第一次来王营站,现场是这样的,没有路。

       刚进厂区,我环视一周,没找到信号楼,原来这个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就是。虽说瞭望条件尚可,但是离股道太近了,早就超出了规范中的下限值,让我怎么也不能和信号楼联想到一起。


       进入机械室,情景是这样的。

       虽已参加工作19年,我还是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惊住我的不是这套已连续运行30多年的继电联锁,而是机械室的环境,它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一个词——解放前……

       回到运转室,我拿出施工图纸,给阜矿运输部领导讲解此次设计的特殊点。之后就在整个站区走了一圈,算是完成了之前的现场踏勘。这一走还真发现了问题,施工图上有一组道岔的开向和直、弯股走向与现场不符,原因是本该在施工设计之前进行的现场踏勘被新冠疫情耽搁了,输入信息不准确,又得不到验证,还好发现得及时,回公司之后,我立即出了技术联系单,协同软件编制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把这个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了。

       我回北京之后,现场就剩立成一个人了。从第一批设备进场,到最后开通完的值守,从未缺席。

        过了不久,信号楼外墙粉刷好了,门前的路也修好了,关键是上面的蓝色牌子,有模有样。

       又过了几天,位于信号楼一层的新机械室装修好了,各种设备都按图摆放,第一个见证的人还是立成。

       机柜到位以后,开始焊线。这兄弟叫孙建鹏,是阜矿集团运输部工电段的一名普通员工,没有信号专业基础,也看不懂联锁图纸,但是经他手焊的线准确率超高。后来得知,他是退伍军人。

       联锁机柜焊完线,要逐一校对,18个插头,467根线,焊点饱满、光滑、无毛刺,电气通路正确率100%。

       同时进行的,还有组合柜间的配线。桌上那些黄条条是一个一个用剪刀剪出来的,左边图中是阜矿集团运输部工电段马段长,右边是工电段职工,我叫她路姐,他俩轮流把整本图上的3000多根侧面配线抄到黄条条上,然后再按柜子分门别类,最终放线之前要正确地穿到每根线上,保证每一根线来路和去向都准确无误,方便日后维护管理。

       焊线中。左图中的小伙子叫林野,是工电段专门负责检修转辙机的,这次是头一回焊线。谈话时,总能看到他眼里闪着灵动的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机灵。虽说第一次拿电烙铁,但是他焊的焊点个个圆润、饱满、不大不小,关键还很牢固,这些我都亲自验证过。右图中坐凳子上剪线的是工电段副段长张玉光,除了马段长,全段就他一个人能看懂那本施工蓝图。副段长,这是临开通前几天我才知道的。平时干起活来,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整个工电段30人,维护着7个联锁车站,其中5个是继电联锁,排除故障全靠他。后来才知道,张段长没有读过信号专业,更没有受过专业指导,也是退伍军人。

       焊完了线,要按照图纸对所有配线逐一核对,线没有进入线槽之前,柜子后面是一串一串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图纸上设计正确的,线不一定能焊对;图纸上设计错误的,线一定会焊错。我在图上配错一根线仅仅用时零点几秒,而要找到并纠正这根错线,需要整套联锁电路动作起来,反复试验、查找,这个过程往往以小时计。

       联锁硬件条件具备以后,大部队来了,下午收工前,所有人在机械门室前拍了个合影。站台旁边的小狗叫“球球”,那会儿才不到两个月大,每天都来找我们玩,但是不管天多冷,从不允许它进机械室。

       大部队干起活来是这样的。用阜矿集团领导的话说:“下车就干活,不讲条件。”春晨和占帅要烤板子,楼下唯一的一张桌子放满了施工用具和两台显示器,只能到二楼运转室窗台上办公。那天天气出奇地好,阳光热烈得有些刺眼,窗台下面的暖气也烧得极好,往前面一站,立刻满头大汗。值班员告诉我们,这种暖气叫汽暖,管子里是高温水蒸汽,暖气片不能碰,否则会被烫伤。我们认为,这些外部条件能更好地“烤”板子。

       天气好时,大部队吃饭是这个模式。空着的两个凳子一个是佳兴的,一个是我的。我在楼梯上给大家拍照,佳兴执意要处理完一个软件故障,不弄完不吃饭。

       更多时候,午饭是这样吃的。左面是王硕,负责机柜内部安装,平时话不多,干活很踏实,人也谦和,印象中他总是最后一个才吃,而且会把有限的“饭桌”让给别人;右面是春晨,他很少在拥挤的机械室里面吃饭,经常是拿起盒饭就着北风吃,我说外面冷,让他进屋来,他说,没事,鑫姐,我吃快点就行了。

       活儿干得差不多时,樊总来了,来检查。我们希望他来,因为他能指出不少关键点,对项目顺利实施非常有利;但又不希望他来,因为他到处“挑刺儿”,总能发现不完美,回头让人整改。中午连吃饭带休息,只有一小时,也许是连日的奔波和周车劳顿,他匆匆吃完饭,倚着柜子就睡着了。

       11月7号,东北开始下雪。天气预报是暴雪,怕大雪封路,当天下午提前收工。来接我们的工程车一半会儿过不来,大家都只能默默地等。王硕悄悄整理起线缆来,先用抹布擦一遍,再捋成规矩的圆盘状;胡雷则修起轨测盘的电压表来,可能由于运输颠簸,那块表的指针动作不利索,量程也不准,三个人合力,费了老大劲才把它从轨测盘上拆下来,我已经联系好厂家让周一再寄一块新表过来,就在等车来接的这1小时,胡雷只用了一把螺丝刀,居然把表修好了!装到轨测盘上一试,读数正常!

       暴雪如期而至,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矿上停运了,工电段的女生全部放假,男生都去扫雪了。副段长张玉光五天五夜没回家,焊线能手孙建鹏两天两夜没合眼。

       我们只能待在宾馆,隔着窗户盼雪停。外面的商店都关门了,那两天吃什么过来的也记不清了。

       三天后,可以出门了。我们费好大劲终于打上了两辆出租车,一路周折,总算到了王营矿。王营在山上,上、下山的路只有一条是通的,路两旁的大雪堆最高的有3米多。下了公路,有800多米的小路,需要步行才能到机械室,踩在没膝盖的大雪上,脚底没了根,我一连摔了三跤,最后一跤,膝盖重重地磕在了钢轨上,真疼啊!晚上回去看,一片青紫下已经结了血痂。

       还是那句话,下车就干活。给设备做完检查后,现军总跟胡雷抄起工具,铲起雪来。

       清晨踏雪而来,傍晚踏雪而归。依旧是没膝盖的大雪,踩着来时的脚印,却多了几分欢快。

       雪刚停的几天,送饭的车上不来,我们只好备足了方便面,还有头天晚上打包的饭菜,放到运转室暖器上,不一会儿就热乎乎的,有饭有菜,也不错。

       开通前一周,阜矿集团特意做了块标牌挂在机械室大门外的墙上,为了纪念这个里程碑式的项目。文字是我在现军总提供的资料上起草的,后来又经过马段长、现军总、丁博士以及科管部领导逐字逐句推敲定稿的。

       开通当天,股份领导和公司领导都来了,运转室在开通前一天晚上也装修好了,一改往日的凌乱,我们平时休息用的经典长凳和所有塑料凳子都被塞进了库房,高温暖气也被套上了蓝色布套,整个屋里焕然一新,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看着运转良好的设备,领导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开通仪式结束后,我们在红毯上使劲地拍照,大家都笑着,成功的喜悦覆盖了所有疲惫。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在家里持续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的家人,为了按时开通,他们不分昼夜,经常会通宵达旦,但是现场没有一张他们的照片,甚至有些人只是在微信群里留有名字,不曾露面,这个项目的成功,他们同样功不可没。

       身披铠甲,驰骋疆场,是英雄;立足本职,默默坚守,也是英雄。

       谨以此文向这些平凡的建设者致敬!
 

浏览次数:250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