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首家!中国通号自主化RBC产品取得CRCC证书

发布时间:2022-07-12 作者:张馨则 程帮锋 来源:安控院、 科管部 字号:

2022年7月,中国通号自主化RBC产品(RBC-TZ)获得了铁路产品认证证书(CRCC证书),标志着中国通号的自主化RBC产品从服役十余年的老将——国产化RBC手中慎重的接过接力棒,拉开了自主化RBC推广应用的序幕。

立志创新,壮心上下勇求索

回望当初,中国高铁自2007年以来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部分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尚未实现自主化,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导致在工程建设支撑、运营维护、系统优化升级等方面均受外方限制,不利于中国高铁建设及高铁技术全面深入发展。同时,受知识产权等因素的限制,中国高铁的部分核心产品无法向海外出口,严重阻碍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为了摆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无法实现自主化的困局,自2012年始,中国通号全面启动自主化RBC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前后投入了包括安全平台、软件研发、硬件研发、系统测试与确认、系统集成等在内的大量人力物力,深入钻研,立志创新,在未知的自主化领域内积极探索,谋求发展。

攻坚克难,千磨万击还坚劲

经过项目团队前期的不懈努力,2015年6月,搭载自主研发的安全平台的自主化RBC产品于通过SIL4级安全认证;2016年7月,自主化RBC在原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大西高速综合试验段完成上道试验,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领导及专家组的一致认可;2017年1月自主化RBC完成多厂家现场互联互通试验;2018年自主化RBC完成京沈上道试验。试验期间,研发人员连月驻守机房,逐行分析数据,切实保障试验的顺利完成;2018年底自主化RBC开展京沈高铁试用,并根据现场情况,开展无线超时专项攻关,优化系统对复杂通信环境的适应性,获得了用户认可与好评;2020年底自主化RBC在京港高铁(合安段)开启扩大试用,试用期间设备运行稳定,表现出色;2022年初,自主化RBC顺利完成京沈高铁和京港高铁(合安段)试用考核,通过了国铁集团组织的技术评审。

历经多重考验,扛住无数压力,紧咬疑难杂症,审慎优化修改,在整个研发及优化过程中,项目团队发现问题不迁就,遇到困难不回避,面对责任不推诿,在关键时刻能做到冲得出去、撑得起来,以年轻活跃的面貌,沉稳扎实的作风最终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目前,中国通号自主化RBC可应用于最高运营速度350km/h的高速铁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满足国内外铁路相关功能和工程要求,满足不同站场与运输作业的需要,保证了行车安全、提高了运输效率,为顺利实施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助力海外,俯首甘为铺路石

随着国内自主化RBC产品研发成果及配套设施日趋成熟,中国通号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匈塞铁路建设。在国内业界毫无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中国通号RBC项目组在自主化RBC的研发基础上,积极研究ETCS体系文件,通过精心组织和团队努力,顺利通过基线2、基线3 TSI认证,匈牙利DeBo认证,获得认证“大满贯”。并在后续分批派出大量骨干人员赴现场对接匈塞高铁的业主需求,实现了自主化RBC与欧洲主流厂商车载设备的互联互通,保障匈塞铁路(贝诺段)于2022年顺利开通。

这一成果也为后续海外项目——雅万高铁的部署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有力支撑中国高铁未来建设需要,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天地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历史发展浩浩荡荡,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企业发展蓬勃向前,技术人员使命光荣。2020年9月,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在工业方面,要妥善处理现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等难题。对中国通号而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步伐,坚决完成“卡脖子”芯片联合攻关势在必行。自主化RBC获证是阶段性努力的里程碑,更是支持下一代发展的新起点。

因此在自主化RBC产品成功研发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又转战深度自主化领域,从硬件芯片到操作系统,从数据库到应用软件,进行全面自主化的研发适配,坚持“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发展战略,积极拓展研发方向,做好全面部署和长期攻关的准备,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始终坚持走在最前面。

新征程风雨无阻,九万里风鹏正举。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中国通号始终不忘初心,放眼内外,立足长远,厚积薄发,承担起推动大国交通发展的责任。作为科研力量,RBC团队也将继续团结奋进,精益求精,使自主化RBC更加广泛的被应用到国内、国际市场中,持续推动行业进步,助力高铁发展!

浏览次数:563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