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与可为

发布时间:2023-12-22 作者:范敬 来源:综合管理部 字号:

有为与可为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人要做到心中有数。

果然,白话文比文言文精炼,彦祖诚不欺我也。

孟子又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跟上面那句话连在一块,意思就是:孔子心里有数,以及......

孟子说的“不为”,跟老子的“无为”是两码事。孟子的“不为”,讲的是懂分寸,体现的是中庸之道,目的还是“而后可以有为”。人们很容易记得“君子有所不为”这样的话,其实君子“有所不为”,正是因为君子要有所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是愚蠢,孟子反对这样的行为,并以孔子为例。但知其可为而不为,那是怯懦懒惰,孟子也不会同意。

人要有所成就,遵循的就是这两句话的内涵:知何不为,知何可为;而后有为。

弃不可为,知可为而为之,当有一番作为。

当你知道很多事情必然做不到的时候,就把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

孟子说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我们不能看到那些写满了“不可为”的门,就忽略了那几扇“可为”的窗。

接受“不可为”,做好“可为”,依然可以“有为”。

孟子认为,“仲尼不为已甚者”,《论语》却说,孔子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两本儒学经典观点相反,孔子到底心里有数还是没数呢?

《论语》说的,是世人看孔子的视角,而孟子的话,站的是孔子自己的视角。世人只看到了世界写满了“不可为”,但孔子从这“不可为”的世界里看到了“可为”。圣人并不见得比世人有更多的路可走,但他会从拥堵的人潮里找到那条可以走向“有为”的路,这才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浏览次数:26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