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价值标准

发布时间:2021-09-30 作者:范敬 来源:综合管理部 字号:

随着东京奥运会的落幕,诚然“唯金牌论”的支持者开始减少了,但也不能说明“成王败寇”这种理念得以转变。正义必胜?那是当然的,因为唯有胜利,才是正义。在一些社交媒体中,把胜者捧为神,败者贬为尘的狗血剧情依然在重复,可怕的是大家会乐此不疲的借着得胜的余威去清算私仇,而这仅仅源于自称是某个胜利者的支持者而非胜利者本身。谁赢他们帮谁,一句笑料却也是种在人类基因里的生存法则,是大众趋利避害意识的体现。

胜负结果又成为评价“成败”之外领域的唯一标准。一个赢得金牌或总冠军的运动员,只要无违法乱纪,那么他做什么都是好的,他的癖好会成为个性。反过来,一个竞技成绩上的失败者,如果他打游戏,就会耽误训练,如果她美甲发自拍就是不务正业,如果他还没心没肺的参加综艺,那几乎是不能被原谅的“恬不知耻”。

这种现象就是“一元价值标准”。

人们都喜欢习惯于用“好”来评价事物,其实从潜意识里反映出的是我们对价值标准的不区分。更真实的是,“成绩好”几乎就是一个人在某个特定人生阶段压倒一切的终极评判,只要其他方面没有大过失,这时候把一个人笼统的称为“好”,在大多数人看来不会有任何不妥。

往远了看,“一元价值标准”古而有之。传统社会中的“关二爷”、“诸葛孔明”,以今天的标准看都是没有总冠军和金牌的失败者,而古人评价人物看的是道德修身而非成败得失,前者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获得圆满,就会无限放大这个人其他方面的评价,套上了一层远超过他们原本成就的光环。

往近了看,从小到大的环境也是这么培养的,只不过在“成绩好”比“道德修身”更有用的当下,把压倒一切的标准换了内容,学生时代是“成绩好”,进入社会是“事业好”,总而言之,哪个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哪个就好。由于标准是一元的,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即见“成败”为何不拜——它支配了一切,比如,看动漫会影响学习,所以看动漫不好,玩手机游戏会影响学习,所以玩手机也不好,上体育课打球可能受伤,也会影响学习,甚至,睡得着觉都是不对的。

但是,如果以上行为来自一个最终考上北大的好学生,那么这些又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佐证。只有实现了终极目标,其他才有意义,这就是“一元价值标准”。

大家每天都吵吵活得累,因为世俗上的“成功”是多难的一件事,这件事不成,就否定一切,哪能不累呢?但人生路漫漫,怎能被一次失败就下了定义呢?

时至今日不要低估了年轻人沧桑感的面庞下蕴含的灵性,以及小小身躯中暗藏的不屈,那对豪强与世俗的不屑与嘲弄,正与庶民时代的不吝精神完美契合,那正是我们每个平凡人面对人艰不拆的生活时,想要而不得的态度啊。

浏览次数:150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