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石竹,又名康乃馨,耐苦寒,象征着“爱”与“敬”。母亲节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买上一束,送给自己至亲至爱的人。
天马行空的工程人,很多时候并没有机会给母亲送上鲜花。但即便岁月斑驳了记忆中的家乡原野,沉积的血脉亲情却从来不会因时空距离而褪色。“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反哺意切的天涯游子们,每个人心中都绽放着属于自己母亲的香石竹。
静谧的病室里,我默默守候在母亲身边。这是老人意外摔伤导致脑出血后的第二天了,我刚刚从千里之外回到她的身边。母亲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她也知道我来了,在病榻上睡得很安然。望着母亲历尽沧桑的面颊和满头白发,许多往事伴随滴答的药液涌入我的脑海。
在我成家后的二十几年里,母亲始终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老一辈人在一起闲聊,都说母亲孩子们孝顺,是修来的福气。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母亲也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欢欣,嘴角常常挂着笑,这时候的她心底是幸福的。其实我心里知道,儿女的些许回报,永远和父母的付出无法相提并论。我的母亲年轻时候曾经是市级劳动模范,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了工作上。父亲英年早逝,是她含辛茹苦帮我们弟兄成家立业,直到把两个小孙女拉扯大才算真正过上了几天的赋闲日子。这么多年里,母亲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无限支持,日子再苦再累,我也没有听到过她一句抱怨。无论何时何地,她总是快乐着儿女的快乐,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母亲的无私和博大,是一个晚辈永远无法比拟的。
从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在我们兄弟的心里刻画了一本以孝为本的教科书。
七十年代,外婆和舅舅家一起生活,因为人口多,家里生活过得并不很宽裕。虽然我们住的仅隔两条小街,但每到夏天,母亲都把外婆接到我家来生活一段时间。外婆每次来,自然要带上着两个年幼的孙子,小表弟们也都把姑姑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这些天我家比过年还热闹,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都摆上了餐桌。火红的小苹果,新鲜的黄瓜、西红柿,偶尔也有我们垂涎已久的大骨头。外婆舍不得吃,总想变着方式多留给我们几个小孩子。母亲这个时候却总是不许我们动手,嘴里说孩子们的幸福时光长着呢,随手把外婆的碗装得满满的。很多年以后我的女儿出生了,但只要家里有新鲜东西又数量不多,我都会把母亲的这些话搬出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子,久而久之女儿也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奶奶当成了习惯。
记忆中还有这样一件事:那时候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虽然我们属于沿海地区,但海鲜还都是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一次,母亲拿出两块钱让我去买些海虾给外婆煮面条用。我兴冲冲跑进市场,小贩看了看我手里的纸币,犹豫了好久还是嫌生意太小没有卖给我,弄得我灰溜溜回到家里。问了实情的来龙去脉,母亲叹口气也没有再说什么。但是过了几天,外婆还是吃上了鲜香四溢的海鲜面。外婆去世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在和母亲聊天的时候又谈起这个话题,母亲像做错了事情的小孩子一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说自己也知道两块钱太少了,但那时候工资只有三十几块钱,两块钱已经基本相当于她两天的收入了,可是再苦也不能苦到老人身上啊。我能看出来母亲说这番话的时候,心里还是挺幸福的,因为在外婆的有生之年里,她尽了全部孝心没有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长大后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是母亲在我成长的路上用自己的言行,让我领悟到“孝心”是问心无愧的良知,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机会再弥补了。
除了能够善待外婆,母亲对待公婆也是同样的好。
七十年代初,我家和祖母家分别住在相隔十多公里的两个小城。逢年过节,她都要带我去探望年近古稀的祖父和祖母。那个时候交通还很落后,从我家到祖母那里每天只有一趟往返班车。母亲拉着我,还要托举着大包小包的物品,挤不上公交车的时候往往更多一些。每逢挤满乘客的汽车毫不眷恋的绝尘而去,我总是止不住哭闹。母亲往往一边从纸包里掏出来几块饼干,一边哄着我一步步在呼啸的北风里或炎炎烈日下徒步走完漫漫长路。直到看我实在走不动了,她又放下东西抱我一会儿,十公里的路程,我们母子俩往往要走上小半天。
父亲出生在一个资本家背景的大家庭里,兄弟姐妹比较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因为家庭成分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多为人中龙凤的父辈们之间存在着许多隔阂,至老彼此之间来往也不是很多。父亲在兄弟姐妹的映衬下各方面都显得很平庸,但大家却对我家从来也没有什么微词。直到很多年后这一代人都已经步入古稀,我家依然是老一辈人都爱来团聚的“根据地”,我知道这和他们比较认同母亲的为人是分不开的。那时候母亲在商业系统工作,单位内部有机会买到些处理商品,她总是想着能给大家都分上一点。其实今天看来也无非是散碎粉条之类的东西,但困难时期却让几家人的生活偶有改善,那份真情是大家都记得的。
妻子来到我家的时候,城里基本没有什么亲人,我常年在外面施工,婆媳两个在生活的道路上互相帮扶,慢慢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母亲几次住院期间,都有同室的病友误把婆媳当成了母女,她们对此也都乐于接受。在一个爱与敬的环境里长大的女儿,同样从小就知道了该怎样做事。每逢母亲节,一向抠门的她都主动掏出压岁钱买上香石竹,而且从来都是两份,一束送给妈妈,一束代我送给奶奶,直到现在。虽然经常会等到我探亲回家的时候,撒娇耍赖要我“报销”这笔经费,但还是能从孩子纯真的脸上看到她稚嫩的小肩膀已经学着大人的样子开始承担责任。即便是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她也不敢独享,而是刻意分成几份,把其中最好最多的留给长辈。刚开始的时候还有装模作样的成分掺杂在里面,因为幽怨的小眼神早已“出卖”了她的内心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演变成了习惯。大学期间发了奖学金,也懂得买些“桂顺斋”的糕点给奶奶和舅奶这些从小喜欢她的老人。网购的时候,偶尔也会挑两件中意的东西送给自己的妈妈。也许在她成长的历程里,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已经告诉她,“孝道”就是责任联接的纽带。
在我们这个普通而又传统的小家里,从不缺少温暖和欢笑。也许是天涯咫尺的一个电话,也许是一盆热气腾腾的饺子,也许就是阳台上新添的一盆草花,也可能是一顶未来可期的博士帽……在百姓生活的世界里,它们都是因幸福而显得珍贵。阳光下千千万万个这样普通的家庭,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文明里最朴素的传统。它像一盏灯,在无声无息中照亮我们生命历程里的每一个角落,又似和煦春风,让每一个脚步在身后留下串串清晰无悔的印迹。
愿天下工程人,珍惜属于我们的父慈子孝美好光阴。让苍翠的香石竹,盛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