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国学第一课

发布时间:2023-02-28 作者: 来源:综合管理部 字号:

前段时间,网络上“毒教材”“夏日祭”“吴啊萍”“清华雕塑”等内容此起彼伏,一件接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件让国人气愤难忍,这些事件犹如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文化暗战,细思极恐!作为国人,我们除了声讨、追究、严惩一些人外,也应该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样做?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四个自信”重要论述就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答案。其中“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等重要表述,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重大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分公司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国学文化讲堂”专刊,定期推送国学文化内容,以此来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1、什么是国学文化?

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从广义上来说,国学是指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医学、建筑等等诸多内容。从狭义上来讲,国学则是指中国的古代学说,其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包括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墨家等学术流派的思想等等。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

2、为什么要弘扬国学文化?

国学可以启迪人的天性,使人们具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

3、什么是华夏与炎黄?

华夏,也称“华”、“夏” 或 “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距今约四五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部落时代,相传当时的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炎帝姜姓神农氏、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姬姓公孙氏、号轩辕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又不断进行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居住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帝部落东渡黄河,沿太行山迁徙至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这两大部落在扩展势力的过程中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于是,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传说中的阪泉之战,结果,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不久,东方的蚩尤部落向西扩张势力,他们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炎帝和黄帝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他们携手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地区)迎战蚩尤,并最终打败蚩尤。经过此战,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永久结盟,融为一体,是谓炎黄部落联盟。此战也使黄帝势力和声望大增,因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不断与周边部落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华夏族经过长期发展,自汉朝开始演变为汉族。在清朝末年,“炎黄”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在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直至今日,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4、三皇与五帝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也称姬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浏览次数:16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