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国之重器。
列控,高铁三大核心技术之一。
赵晓东,就是掌握高铁列控技术的领军人物。
清华大学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毕业的赵晓东,长的白白净净,苗条挺拔,温文儒雅。
“今天是‘五.一’,恭喜您当选全国劳模!”
“真是太意外了,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这是对高铁列控技术的认可。这几年建高铁,我们中国通号的列控技术起了大作用。”
大红的党中央国务院印章,金光灿灿的全国劳模奖章,目睹赵晓东递来的珍贵物件,记者仿佛看到,高铁核心技术攻关的崎岖险道上,赵晓东正带领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奋力攀登,领略无限风光。
冉冉升起的“联锁新星”
赵晓东供职的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是轨道交通控制领域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无论是标准制定、科研开发、工程设计,还是列控核心技术、核心装备、测试实验,都代表着国家实力。
计算机联锁是列控系统中的一种基础性和关键性设备,也是整个系统的安全核心之一,主要负责处理进路内的道岔、信号机、轨道电路之间安全联锁关系,接受控制指令,输出联锁信息。计算机联锁系统对提高运营效率、自动化程度、管理水平以及减少行车指挥调度人员的工作强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
赵晓东入职时,我国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设备处于起步阶段。设备制式众多,技术也不成熟。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国通号决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新一代计算机联锁设备,这就是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二乘二取二的DS6-K5B计算机联锁系统。
赵晓东负责K5B系统的调试定型工作,并担任多个项目的工程建设负责人。
从清晨到深夜,总会在机房看到他全神贯注操作计算机的身影。初期,由于K5B现场使用数量不多,加之相关的设计文件、测试环境和调试方法优化不足,不利于工程的大面积推广。对此,赵晓东带领团队不懈努力,开发出了PC环境下的调试和测试环境,同时完善规范了K5B的设计接口文件和现场调试方法,为K5B在全路大面积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该系统在全路包括高铁线路在内的600多个铁路干线车站广泛应用。
将国产计算机联锁系统应用城市轨道交通,头功就是赵晓东。
此前,我国地铁的计算机联锁系统均被国外大公司垄断,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一个小问题都需要老外飞到中国来解决。
为改变这一局面,赵晓东在他负责的北京地铁八通线项目中,与同事们深入研究地铁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标准体系,在首件鉴定、工厂生产、集成测试、安装调试和开通试运行各个环节,他有效调配资源,反复测试改进。隧道里,他与大家一同布线、安装调试,协调相关各方,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按期开通,结束了地铁计算机联锁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为弥补知识的不足,赵晓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深造,取得了清华大学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同时,他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为创立自主产权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型联锁系统DS6-60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产品。在开发攻坚中,赵晓东主要负责系统的联调联试,并担任全国铁路首个试点站——呼和浩特铁路局新贤城站的项目负责人。
由于试点站是既有运营线路,所有施工只能在晚上列车停运后实施。四个多月,他几乎每晚都通宵达旦干到早晨。时间长了,铁路局电务段的人就说:“你们这个工程师很敬业啊,每天都能看见他,还向我们问这问那。这小伙子真不错!”听了这话,赵晓东的同事们都哈哈大笑:那可是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啊!对方很惊讶,“不会吧,这么年轻,还这么能吃苦,一点也没有领导架子呀!”
很快,DS6-60联锁系统通过了原铁道部组织的现场技术审查。成为国内第一个经过国际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安全完善度等级达到欧标SIL4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乘二取二制式的计算机联锁系统。
科学无险阻,只要肯攀登。继DS6-60计算机联锁系统推广后不久,赵晓东又带领团队将改进型的DS6-60e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在安徽宿州成功开通。
武广磨砺C3之剑
2009年开通的武广高铁作为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干线高速铁路,在轨道交通控制领域,取得了以CTCS-3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
在当时铁道部的组织领导下,中国通号依托武广工程,组建精锐的C3攻关实施组。
赵晓东主要担任信号控制系统地面设备集成负责人,具体负责前期试验、设备集成、静态调试、联调联试等工作。
C3控制系统地面设备由10余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有上百个模块构建,仅地面固定控制点就达上万个。每个子系统间都要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接口有机连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这样一个巨型系统,需要同步数万个控制对象协同工作,实现对高速列车的运行控制。
项目组在赵晓东的带领下,深入调研,先后完成了技术方案、集成设计、质量安全控制、工程实施、联调联试等20余项工作计划的制定,为后续各项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技术方案时,赵晓东带领团队反复优化完善软硬件开发流程,加大系统技术方案及质量安全管控力度,利用实验室仿真测试平台反复验证工程数据。为给软件的编制与审核以充足的时间,赵晓东团队坚持“工期服从质量”“为保质量绝不赶活”。在联调联试阶段,赵晓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试验车反复比对设计数据和现场数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武广工程和C3攻关让赵晓东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他认为,最困难的时候不是因为技术难,而是看着时间一点点消逝,而工程关门时间已经卡死。此役关系到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大局,核心技术能否突破的大局,一旦失败,前景不堪设想。
每天天刚蒙蒙亮,一列列装载着C3车载设备的动车组就迎着晨曦出发,开始一天几千公里的往返里程。每列动车上,都有C3现场攻关人员跟车观察记录值守。晚上,赵晓东配合C3攻关实施组召集各列动车组的添乘人员聚在一起,汇报当天动车组运行发现的问题,根据大家描述的现象,当场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研讨,连夜拿出整改意见和完善方案。“夜诊会”每晚都进行到凌晨两三点。
那段时间,赵晓东和同事们忙得团团转,几个月都回不了家。有一次,赵晓东的妻子打电话问他:“西城的学区房我看好了,虽然小,但装修很好,要120万,买不买?”赵晓东想都不想地回话:“你拿主意,自己定吧,我实在顾不上了!”
当时,赵晓东正带着7人急火火地找柴油。因为轨道测试车没油了。他们提着塑料桶跑到加油站,可人家看到是用桶装,不卖。赵晓东急的又是掏施工工作证,又是讲高铁的特殊性。最后加油站领导出面核实后才肯卖。
还有一次,清华大学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老师又是发邮件,又是打电话通知,可赵晓东死活回不去。学校考虑到高铁的重要性和现场的同志不容易,特意给他延长半年答辩。
一百多万的家庭开支,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赵晓东都无心考虑。他全部心思,都放在了C3攻关上,放在了国家高铁建设的事业上。
原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强调:列控系统是高速铁路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中国通号作为铁路通信信号行业的排头兵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攻关实施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C3科研攻关和实施的重大突破,这是中国特色的一大创举。
京沪山高我为峰
武广大捷,C3腾空出世后,赵晓东被任命为京沪高铁联调联试负责人。
联调联试,就是采用高速检测列车等测试设备,在铁路开通运营前对沿线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各项设备逐步进行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对发现的缺陷进行调整,直至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系统满足符合高速运行及动态验收要求的过程。
京沪高铁以高速铁路里程之长、科技含量之高、系统集成之新的鲜明特点著称于世。
赵晓东又一次站在巅峰上。
长缨在手驭巨龙。中国通号不仅将C3系统运用到京沪,又针对京沪工程的特点进行完善和创新。
联调联试期间,添乘测试是重头戏。赵晓东每天一早都要和负责测试的项目组成员一起登车,开始一天的“测试之旅”。经过十个小时以上的动车“拉锯”作业,他们通常要到晚上9点钟之后才能回到项目部,然后立即组织召开工作例会,投入到紧张的数据分析工作。
晚间的例会是项目部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在赵晓东的组织下,项目经理以及测试、通信、信号各专业的技术人员“齐聚一堂”,对白天跑车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遇到问题时,大家利用“头脑风暴”法,你一言我一语对问题发表看法,直至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清楚。在测试最紧张的日子里,他们每天休息时间仅4个多小时。
在质量安全的把控上,“问题不过夜、一个问题也不放过、质量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是赵晓东对京沪高铁联调联试工作的庄严承诺。
动车组每天跑到十个小时以上,产生大量测试数据。在分析这些数据的时候,赵晓东及其团队成员就是再累再困,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在赵晓东的带领下,京沪高铁联调联试团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建立“chang平台”的方式保障质量安全。在这个平台上,测试人员提出NCR(不符合项报告)后,赵晓东和项目总工迅速将NCR分配给相关子系统负责人和公司相关部门一道解决。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每一步的进展情况都会在“chang平台”上做详细的记录,这一方式保证了对问题的闭环管理,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质量安全。
在京沪高铁C3控车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对C3系统上百个模块、数以万计的控制对象和各子系统之间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接口进行有机连接。对传输系统组网、视频监控、通信信号基站中继站、路基过轨预留位置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原铁道部鉴定中心、基础部和客专办一致认为,京沪高速设计的传输系统方案经济有效地解决了高速铁路传输系统传统方案的隐患,并要求后续高铁工程按照京沪组网模式进行整改,要求其他时速350等级高速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参照京沪高速的设计原则优化方案。
“像我一样学自动控制专业的人,最难得的是舞台。我感觉自己很幸运,中国高铁、中国通号给我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平台。我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用行动报答组织和团队对我的培养和提携之恩。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赵晓东说话总是这么低调。
(赵晓东,今年40岁,曾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等荣誉。先后担任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车站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地面控制研究设计院院长、研究设计院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