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八载筑路通沪昆 今朝圆梦彩云南——中国通号沪昆铁路云南段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16-12-07 作者:吴小东 来源:党委宣传部 字号:

千里姻缘一线牵,或可用在中国通号与沪昆铁路身上。这条长达2266公里的钢铁长龙,在2009年与中国通号于沪杭一线间的牵手,一牵便是八年。

作为中国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通号先后为沪昆沪杭、杭长,长昆湖南段、贵州东段、云南段,提供系统集成服务,搭建沪昆铁路的“中枢神经”。而通号旗下的两大工程局,多次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的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承担了沪杭段,杭长江西段,长昆湖南段、贵州东段、云南段通信信号专业的施工,通号工程局承担了杭长浙江段的施工。

从璀璨的黄埔江岸到美丽的西子湖畔,从潮平两岸阔的钱塘江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从可看万山红遍的橘子洲头到巍巍玉龙雪山脚下,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通号人的汗,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通号人的梦。

从2009年到2016年,八载筑路梦成真,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在美丽的云岭大地,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的建设者们正在为沪昆铁路的最后一段——长昆云南段,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沪昆高铁的收官之战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高标准严要求,用品质保驾护航

沪昆云南段全长186公里,全线设富源北站、曲靖北站、嵩明站、昆明南站4个车站,另设线路所1个、中继站10个、无线基站46个、电力亭所18个。设备多,任务重,其中通信专业需敷设光缆970余公里,安装620处视频监控,组立铁塔86座,4座车站、10座中继站、46座基站、110处直放站、18站所亭的设备安装。信号专业包括车站联锁系统、列控系统、集中监测系统、调度集中系统,需要敷设电缆916公里,对1648个箱盒进行安装配线,安装862个应答器、634个区段轨道电路、51组转辙设备,还有车站、中继站、线路所的设备安装工作。

无信号不能行车,无通信难以接受指令,通信信号就是高速铁路的眼睛和耳朵,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各种施工规范和标准,保质保量完成,高品质、高标准始终是中国通号的一贯追求。长昆客专(云南段)四电系统集成项目部成立后,选派精英力量,在线路中点曲靖站组建信号项目分部和通信专业作业队,并按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工程标准化建设规范,制定了综合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环保管理、计财管理、物资管理六大方面共92项制度,涵盖工程施工、项目运行的方方面面,从制度保障、管理体系建设上确保质量安全。

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工程品质的基础,而从细节处规范、卡控施工质量则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的关键,项目部建立了源头把控、过程监控、质量考核一体的全方位管控机制。

组织员工培训

“人员技能水平达标,全部能够规范作业,才可以从源头保障施工工艺的标准化和高质量。”长昆云南段项目部经理史新勇说。项目部组建后,先后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28次,培训人数达500余人次。高级技师石敏讲解剖析光缆熔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技术能手唐学智手把手地讲解和演示机房设备安装配线中的关键控制点,线路施工高手顾德海现场传授经验,各路大牛,各显神通,把各自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员工。培训不仅有名师,还需有严规,每次培训都会对员工进行严格考核,只有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为全线工艺的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尽管培训都通过了,但有时候,工人在施工中难免会忘记关键工序标准,我们总结了以往的施工经验,首次在每一个施工现场设置了‘无声的导师’。”通信专业项目经理孙建平所说的“无声导师”就是SOP标准化作业指导手册。手册包含施工作业过程控制要点卡片,施工工艺流程图,施工要点的分解说明,以及安装完成后的实物图,图文并茂地具象化了施工工艺。有了SOP标准化作业指导手册在现场“指导”,员工可以随时“请教”,这样便确保全线施工中所有工序、工艺都符合最高标准,确保施工质量。

查看SOP标准化作业指导手册

操作手册虽然可以保证施工有章可循,但施工现场难免会有无法预估的情况,由于昆明项目部、曲靖分部、施工现场相距较远,交通不便,为了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类“疑难杂症”,项目部建立了微信群。通过即时通讯,现场可以将解决不了的问题,拍照片、拍视频,通过微信群上传,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远程指导,共同协商处理方案。“无声的导师”加上远程支援的技术团队,有效地实现了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监控。而且每天工作结束后,项目部、曲靖分部、施工现场都会召开例行的视频交班会,对每天工作中的问题、亮点进行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调整工作量,实现工程的动态化管理。

监督检查和严格考核也是保障工程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环。方明,项目部的安全质量部长,他会每周都组织四次跟班检查,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态,施工工艺的质量进行动态监督。此外,项目部每个月会组织一次由项目经理史新勇带队的全面检查。

严格的培训考核,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督,使得沪昆云南段的通信信号工程安全质量有了坚实的保障,昆明铁路局电务处、通信段前后组织了三次现场观摩会,高度赞扬肯定了通号施工质量,并要求推广通号标准工艺。

小工艺大能量,以创新増色添彩

在昆明铁路局要求推广的通号工艺中,一个小设备颇为关键,因为它,设备机房里线缆上的绑扎带少了,缆线支架更新颖了,整个机房都显得更加清爽整洁。它就是孙建平和唐学智设计发明的“新型线缆固线器”。伴它而生的,则是孙、唐二人设计的机房布线整体解决方案。这个小发明,被项目部大胆地应用于首件定标的基站,甫一出世便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好评,沪昆客专云南公司当即要求在云南段全线推广这一工艺。

新型固线器

传统的常见缆线固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扎带绑扎,一种是依靠螺丝组装的底板、垫板组合固线装置。两者各有缺点,为了保证缆线的整齐紧凑,笔直美观,扎带绑扎一般需要隔一小段距离就绑扎一次,十分耗时。至于螺丝组装固线装置,螺丝、底板等都是金属材质,不仅会对光、电缆产生一定干扰,影响数据传输,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缆线的厚度、数量不一,会导致螺丝数量型号不一,安装费时费力,且增加物料成本。此外,这两种方式对以后的维护、更换都会造成不便,如果要换一捆缆线中的一根或者几层缆线中的一层,往往需要拆掉所有的相关绑线或者固线装置。

孙建平和唐学智设计发明的这款“线缆固线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只需要轻轻一卡就能将缆线牢牢固定,还能随时根据缆线的型号、数量、厚度增加固定垫板和底板。既不会影响数据传输,也不需要各种各样的螺丝和大量的绑线,直接降低了物资成本,同时,一个人就能很快地完成以往需要很多人的线缆固定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人力资源,“我们现在固定线缆,不仅投入的人少了,而且效率提高了一倍。”孙建平不无自豪地说。

这个小小的发明创造,社会效益显著,说它带来一场机房设备安装的工艺革命也不为过。

配合这一新型固线器的使用,唐学智他们优化了走线架,不再采用需要焊接的不锈钢支架,而是采用有槽道的铝合金支架。这样,固线器可以在槽道上移动,大大方便了今后的缆线维护,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在更换某一根或某一层缆线时,必须拆掉相关的固线器。如此一来,机房内的缆线固定和支撑便融为了一体,呈现出来的清爽简洁,浑融一体,会让所有的铁路人眼前一亮。

支架安装

2015年10月18日,昆明铁路局邀请项目部建设该局培训基地,在培训基地运用了这一工艺。2015年12月17日,昆明铁路局电务处的有关领导参观培训基地后,做了一个决定:昆明铁路局辖区内的铁路都要学习和推广使用中国通号发明设计的新型“线缆固线器”及机房布线整体解决方案。这一设计工艺推广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再局限于沪昆云南段,而且在昆明铁路局培训基地学习的一拨又一拨学员又必然会将之作为标准工艺传播和传承下去。一个细小的工艺革新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通号标准、通号品牌再一次展现了其非凡的魅力。2016年10月20日,孙建平、唐学智收到了新型线缆固线器的专利证书。

细节处的匠心独运,总是动人的,上海工程局广州分公司长昆QC攻关小组,亦于细处展现了通号人的创新精神。小组负责人彭继灿,有8年的工作经验,是沪昆铁路的资深建设者,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化学锚栓的安装问题。化学锚栓是为了固定地面设备,确保设备牢牢地固定在轨枕板上。但一直以来,化学锚栓的一次性成功率都不是很高,而一旦安装不好或者安装失败,轻则设备失效,数据不准确,重则被飞驰的列车带起打坏车辆,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为此,彭继灿于2015年3月31日组建了QC小组,潜心攻关研究长昆高铁项目施工中化学锚栓安装一次成功率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调整实验方案和现场实践,最终成功地将化学锚栓安装合格率从64.3%提升到90%以上。实验成功后,彭继灿等人以此为依据整理编制成《化学锚栓安装作业指导书》,通过工程技术部审核验收后,项目部推广了这一工艺。随着工艺的推广,新安装的锚栓总体合格率高达94.9%,高合格率意味着彭继灿他们的成功,不仅提高了锚栓外观质量,减少了返工,而且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效,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7月份召开的2016年度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发布会上,彭继灿等人的《提高高铁信号设备安装固定用化学锚栓安装合格率》课题,获得了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

与创新一样,高效,也是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全体员工的追求。在沪昆云南段的每一个关键任务节点面前,所有通号人都在用自己行动的诠释“高效”精神。

高效率敢拼搏,用完美树通号品牌

2016年7月,全线必须达到静态验收条件,而曲靖、嵩明两站站房6月初才交付给通号项目部。一个月,必须完成车站所有室内设备的安装,和室内外的联调工作。然而,受前期土建进度影响,信号专业的箱盒硬面化,钢轨打眼等工作被迫延迟,直接影响两站信号设备的安装。

时间不等人,项目部制定了计划倒排表,详细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量,保证全部工程每天的剩余量都在计划中。方明说:“计划倒排,可以理解为计划倒逼,我们以剩余量为限度,每天只能剩下这么多。倒排,会给所有的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每个人都不遗余力地工作。”

曲靖站、嵩明站抢工的那一个月里,每个人都是上午、下午、晚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的工作量超乎想象,睡个囫囵觉都是极奢侈的事。

冯林是项目部信号专业副总工程师,常驻曲靖,负责信号专业施工组织,曲靖站开工后,他几乎是全天候在现场盯控,计算调整每天的工作量,随时做好计划安排。

通信专业的设备安装班长傅万、段卫东,参加工作时间不长,20出头的小伙子,有干劲,都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各带一组冲锋队,每天的休息时间都不到5个小时,硬是在静态验收前完成了两个站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而且所有的施工工艺都达到了标准。

通号人挺过来了,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两个月的工作量。其实,整个沪昆云南段的建设中,通号人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不断地挑战极限。

7月份静态验收通过后,中国铁路总公司要求对沪昆高铁云南段进行摄像加密,做了设计变更。为此,通信专业需要在全线重新敷设一根视频用光缆和一根电源线。

云南段186公里,铁路两侧各敷设光缆一条,仅正线需敷设的光缆就有370多公里,还不包括支线光缆、电源线等,原先长途光缆的敷设工作耗时一年完成。设计变更后,重新放缆,留给项目部的时间只有3个月,又一个时间节点摆在了通号人的面前。

时间紧,仅有的三个月里有效施工时间有限。因为静态验收后,已经开始行车试验,只能在天窗点即每晚10点到凌晨4点施工。

任务重,除了在有限时间内重复原来的工作量外,还多了额外的土建工作。因为当时土建工程已经完工验收,线路两侧槽道已加盖盖板,并用沙浆勾缝。重新放缆前需要将盖板撬开,再完成埋缆穿线,之后,还要将槽道恢复原状。

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需要全体参建员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也需要合理的施工安排和科学组织,项目部制定了敷缆抢工方案,将施工队分成多股小分队,同一时间,分段作战,逐个区间攻克。通信专业副经理张亚东几乎每天都是白天联络铁路局、站前单位及电力等相关系统单位,做好协调请点工作,晚上就和施工人员一起在现场组织抢工。第二天上午稍作休息调整后,下午又做好准备工作,计划晚上的施工。他带领着100多名作业人员,加班加点,焚膏继晷,展开抢工敷缆的车轮大战、白加黑连环战,终于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缆线的重新敷设,以及450套摄像头的补装,保证达到了联调联试的条件。

通号人出色的高效工作,拼搏奉献的精神,获得了业主的肯定和赞扬。2015年度沪昆客专(云南段)优秀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评选中,通信专业项目经理孙建平榜上有名。2016年7月5日静态验收开使,7月26日沪昆铁路客运专线云南公司便向项目部发来贺电,祝贺云南段通信信号工程顺利进入动态检测阶段,高度赞扬了项目部参建员工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时光如梭,2016年即将过去,历经8年建设的沪昆高铁将随着云南段的建成实现全线通车运营,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铁路建设最后一道关键工序的实施者,通号人将继续秉持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发扬通号人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让这条横贯中西的钢铁长龙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传奇。

建设者感言

项目经理史新勇:我们用心血汗水浇灌沪昆客专(云南段)通信信号工程,用精湛的技术和工艺为通号品牌再添光彩,我们耕织云岭大地,起舞茶马古道,让彩云之巅“不再遥远”

通信项目部经理孙建平:有幸亲历沪昆客专(云南段)工程建设过程中每个历史时刻,与同事们“同舟共济”,用“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攻坚克难,通号人的坚守与付出,只为走向春城的列车早日开通。

通信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唐学智: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有幸能将自已创新的工法应用到沪昆云南段的建设中,我倍感自毫。在工程施工中我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我,可以说,我是与沪昆云南段共同成长的。

通信项目部项目工程师韩德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为一个云南人,我为能够参与沪昆云南段的建设,感到无比自豪。在建设中,有困难,有挫折,但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再造传奇。现在,看着列车呼啸而过,我心中充满骄傲。

通信项目部项目工程师周:云南段的建设,繁忙而充实。我们经历了各种困境与考验,也体会到众志成城的力量与坚持成功之后的喜悦。每个人都是工程中的一粒沙石,作用微小却重要。

信号项目部经理宋耀国:沪昆客专的全线贯通离不开我们的辛勤付出。不畏困难、任劳任怨、一丝不拘、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修建了沪昆客专;“通号精神”、“通号工艺”,连接了世界高铁的桥梁。我们是高铁建设最可爱的人。

信号项目部总工程师刘守燕:在长昆客专云南段信号工程建设中,从项目开始到结束,没有人退缩。大家迅速投入状态,适应新的环境,建成优质工程。在这里,有家人的支持与奉献,有广大通号人日夜奋战所流下的汗水。当看到动车组呼啸而过时,我为我奋斗过的这条线路而自豪!

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冯林:从参建沪杭城际、杭长客专江西段,到这最后的长昆客专云南段,正好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一步一步的成长历程,能够亲眼见证这条贯通东西大动脉的沪昆客专开通运营让我无比骄傲。让我们为通号喝彩,为铁路人喝彩!

信号项目部技术员卢玉杰:从走出大学校门,到今天奋斗在长昆客专云南段前线,在这段路上,我有过初来乍到的懵懂无知,也有过刻苦努力的成功喜悦。两年的长昆客专云南段建设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为了保证长昆客专云南段的顺利开通,每一个通号人都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浏览次数:442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