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的合肥,逍遥津会战这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中,魏国大将张辽以其智勇双全之才,出奇制胜,成就了其无可置疑的神话,深刻影响到东吴集团的国家战略思想的转变。
65年前的合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这里下达了总攻击的号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国民党政府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占领南京,直下沪杭,为全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今天,一群通信集团的年轻人,肩负着建设合福高铁的神圣使命,来到合肥,挥洒青春,奉献忠诚,用实际行动忠实的践行着责任、高效、创新、共赢得核心价值观,为中国高铁事业的丰碑添砖加瓦,成就不朽。合肥,这座有着光荣传统的历史名城,注定要在21世纪的今天,延续辉煌,开创历史。
2015年元旦前夕,深夜2点,万籁俱寂,偶尔的车灯划过冷雾,急匆匆的消失在夜幕中。合肥车站附近的通信集团合福高铁安徽段项目部,会议室里灯火通明,一张张青春的脸庞掩饰不住连日奔波的倦怠,头发有些凌乱,裤管上满是斑斑的泥点,只有眼神透出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执着。“静态验收时间节点经明确,计划已经排好,大家分头开始吧!”项目经理语气平静的下达了命令,在座的年轻人齐刷刷的起身,走向各自的办公室,紧张而有序的气氛弥漫开来。又一个不眠之夜开始了。
这是一个习以为常的场景,但今天的准备会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150多天的拼搏终于迎来了检验的时刻,合福高铁客服系统路局静态验收即将开始。
就在几个月前,通信集团总承包的合福高铁客服系统进入了实施阶段,由于站前房建单位进度的滞后,真正留给通信集团的实施时间不到两个月。然而,就是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团队,通过制定动态计划、每人分片包干、团队协作、整体联动,对全线各站的实施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扎实推进。通过实干、巧干加苦干赢得了业主的肯定, 终于在1月15日安徽段首先通过了路局组织的静态验收。
临危受命的项目经理张愿文,是个地道的安徽人,个子不高,头发稀少,始终憨厚的笑着,常年的现场奔波在他黑黑的脸膛上刻下了在岁月的印痕,朴实得如同架子队长。可一谈到工作,便充满激情,双目炯炯,声若洪钟。
2014年10月,合福高铁施工进入攻坚阶段,张愿文从新疆紧急赶往合肥驰援。当时的合福现场,由于站前单位施工进度的滞后,车站、站房、信息机房根本没有作业面,设备只能置于露天场所,工作量上不来,业主很是着急。面对严峻的形势,他急红了眼,连续三天吃住在车上,将全线各站跑了一遍,之后连夜召集项目部全体人员分析情况,排兵布阵,重新安排到货进场计划,重新制订动态安装调试计划,将人员按照各站情况分配,进行定点包干。项目部人员白天按照计划各自分头盯控现场进度,晚上回到项目部召开例会,汇总当天进展情况、梳理问题库并及时销号、调整计划、制定措施,项目经理和总工分头支援重点站房。
“信息系统工作量零散,作业面出不来,我们不能等。要主动出击,加强与房建单位的合作,要有一盘棋的思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进行沟通”。他向年轻人传授着自己的经验。
就是从那时候起,深夜2点会议室的灯光便准时点亮,直到静态验收结束。
针对制约因素严重的站点,他亲自带着工程师与每个站的房间单位进行沟通,利用他丰富的经验,帮房建单位对设备预留点进行规划,协助房建单位与设计进行协商。10多天下来,他的声音嘶哑的说不出话。设计单位感动了,现场画出草图:“你们先进行安装,正式图纸回去就出;房建单位感动了:“你们在替我们出主意、想办法,我们先给你们提供作业面”;项目部的同志感动了:“我们经理不仅教我们技术,更是将他的经验传授给我们”。
他身先士卒的精神将项目部员工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使这支年轻的团队充满了斗志,高速运转;合理的调配,科学的例会制度,使大家的成绩和问题得以充分的分享,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协作精神;充分与房建单位的良好关系,使各站场的工作进度大大加快,一个多月后,工作量按照计划平稳的推进,问题库不断缩小。
合肥的冬天阴冷潮湿,项目部的许多人都患上严重的感冒。当发着高烧的他与业主汇报进度时,竟然时时地发不出声音。主管工程师主动给他倒杯水:“愿文,我都知道了,你辛苦了。”
“只要业主满意,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真诚地说。
工作量完成了,他及时与监理逐项沟通确认,进行验工计价。截止到2014年底合福高铁安徽段客服系统已经完成回款76%。
四两拨千斤的新手刘剑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女研究生,负责巢湖东和无为两个站的客服工程实施督导。
“师傅,安装大理石墙面提前告诉我一声,我们提前将线布好,谢谢您啦。”
“田队长,设备2小时后到达现场,请提前做好安排。”
初见刘剑丽,是在巢湖站施工现场,瘦瘦小小的她,平凡、普通,带着大安全帽,像个精灵一般往来穿梭于信息机房、室内外各施工点之间,不停的协调着房建单位和设备安装任务。
她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女孩。2014年10月17日她开始到合福线安徽段担任系统工程师工作,实践经验缺乏成为了工作上的第一个短板。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她利用晚上将当天的工作结合自己所学进行复盘,虚心向所有能给与帮助的人请教,当天的问题绝不过夜。她的以“勤”补“拙”的态度,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收到了成效,成为了项目部的骨干,目前她所负责的巢湖东站与泾县站共同被定为全线样板站。正如她所说的:“我所管的事我必须从时间和质量上负责”。
她是一个做事极有条理的女孩。四电工程进度严重受制约于站前房建单位,面对工期紧张、现场情况随时变化的情况,她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动态联系机制。每天晚上例会结束,根据第二天工作安排及时与相关单位及监理进行沟通,做好提前安排,相互之间如有变化,提前通知。她的沟通技巧以及建立在对工作负责态度基础上的条理性赢得了房建单位的肯定及积极配合,使得她所负责的站内施工扎实有序的推进。她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监理的高度认可,以至于后来主动协助信息客服的工作,帮我们解决问题。正如她所说:“站在对方立场上谈工作,必定事半功倍”。
她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女孩。作为通信集团第一个从事现场工程实施的女研究生,住宿和交通是非常大的问题。项目部曾考虑在巢湖和无为两站当地长期租用车,方便跑工程。但她出于公司成本考虑,还是采取偶尔坐出租,其他时间蹭车的方式。去高铁站几乎没有路,所以很多出租不愿意接单,有一次下着大雨,为了及时赶到车站配合房建单位确认设备安装位置,连上了4辆黑车都被拒载,第5辆车价钱翻倍终于同意去,但由于道路泥泞车无法开进去,直接被放在站外。就这样,傍晚的大雨中,一个女孩形只影单的趟着泥水走向建设中的车站……她说:“当地拉货的车、送菜的车、电动摩托车、施工队的三轮车我都蹭过,他们都认识我”。这是何等的乐观主义!她是一个缩影,她代表着团队中的所有女性。
高铁施工现场,这各男性主宰的领域中,女性的艰辛与磨练背后又有怎样的委屈和泪水!但,她以及团队中其他女工程师们,用她们柔弱的双肩扛起了责任的半边天,用这份笑对人生、永不言败的精神,忠实的践行着通信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向业主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舍小家为大家的儒将殷超,不苟言笑,36岁的工作狂,负责合福高铁闵赣段客服系统实施。
项目经理的全局观。2014年10月,为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立体作战的能力,他综合考虑通信集团目前所承担的属地化项目,利用自身成熟的项目管理理念,大胆建议在南昌组建项目部,招聘本地化员工,统筹负责衡茶吉、杭长客专江西及浙江段、合福闵赣段及南昌站改项目的实施工作。项目成员集中办公、集中讨论、共享资源,各项目同时推进。这一不寻常的举措,大大降低了项目实施成本,同时,提高了项目整体联动和实施的效率,开创了集团项目管理模式的新局面。
项目经理的人才观。作为项目经理,首要是要人尽其才,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他根据自己项目实施工作经验及所学专业理论,对新招的员工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对设备调试的方法和步骤他逐条教授给新员工,手把手地教新员工如何走线、捆扎。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员工。使机房里机柜布线整齐美观,标签悬挂规范。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他所培养的李正、周鹏、叶昊等年轻的工程师,目前奋战在合福高铁闽赣段,个个独当一面,深受到业主的认可。
项目经理的标准观。“标准!标准!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服从标准,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他的口头禅。他深刻体会到高铁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组织编制了《客专视频及动环系统施工作业指导书》。该施工作业指导书就项目的系统构成、主要设备组成及技术指标;单设备和整个系统调试方案、调试记录表格以及现场管理流程等均有详细的描述和要求,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技术作业文件,对提高现场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特别是迅速提高年轻技术人员的现场管理和技术督导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对确保上海分公司2014年各项视频监控系统和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项目任务的完成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去年4月份在南昌召开的集团分公司工程管理研讨会上该文件得到集团主要领导的表扬,得到集团有关处室及各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项目经理的亲情观。殷超父母在南昌,父母家离项目部并不远,但他心思都
用在项目上,每天和同事研究技术方案、盯控总结施工进度、安排次日工作计划到半夜,一个月都难得回去一次。有几次他路过家门口,很想进去看看父母和妻女,都因为要处理的事情紧急,毅然地没有进去,完全做到了以项目为重,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忘我精神。
2014年3月,妻子进医院待产,恰好项目阶段性工作结束,殷超来到医院在产房外焦急地等待孩子的出生,凌晨女儿出生,他兴奋得整夜没有合眼。可早上一通紧急电话打来,要马上赶回OPM项目部参加会议。他看了看熟睡中的妻子女儿,毅然转身出门,泪水夺眶而出。
正是这些年轻人不遗余力的付出,为合福高铁增添了光彩。静态验收会上,上海铁路局客运处副处长余东明感慨地说:“通信集团在现有条件下,尽其最大可能很好的完成了工作,提出表扬”。
合肥,古之逍遥津,通过延伸的铁路线见证了通信集团年轻工程师们永不服输的精神。他们只是通信集团年轻人的缩影,他们选择了高铁建设这个崇高的职业,用自己的汗水证明着自身的成长,冰雪挡不住他们跋涉的身影,泥泞记录着他们青春的足迹,因为他们坚信,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