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儿子从花岭菜市场排水沟边“救”回一只小龙虾,起名为“点点”。
点点的到来,带给儿子很多期盼和欢乐。每天放学回来,书包不放,就开始观察点点。吃饭时,将点点“请”上饭桌,与我们同餐共饮。晚上睡觉也将放在桶里的点点带到主卧一同就寝。
“妈妈,你快来看,点点在‘双手打拳’!”儿子手舞足蹈地看着小龙虾,兴奋地招呼我。
鲜活小龙虾的存活期一般在3-5天。点点入户首天,我将百度查询得来的养虾技巧与儿子科普:要勤换水,且水量不能贪多。我也委婉地告诉儿子,点点的生命周期有限,要做好随时离开我们的心理准备。
果不其然,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这天,点点有些不对劲,在桶里一动不动。
“妈妈,点点会不会死?”儿子眼里噙满了泪珠问道。
犹豫半晌后,我还是选择告诉儿子“残忍的真相”。我知道,此时此刻他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我不想因为稳定他的内在情绪,而去“哄骗”他。
儿子终于绷不住,哇哇大哭起来。
“趁他现在奄奄一息,要不我们将他放回湖景南路的小河边,让他回归自然,兴许他能存活!”我向儿子提议。
“妈妈,你说的这个办法真能救回点点吗?”儿子心存希望又很不舍。我能感受到儿子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儿子小心翼翼地双手捧着虚弱的点点。“妈妈,我们走快点!”儿子救点点情切,一路上催促着我快些走。
湖景南路河边坡道堵且窄,原本我想只身一人下去“安顿”好点点。后来还是决定让儿子亲自与点点作别吧。一方面,朝夕相处的几日,在孩子的世界里,爱很清澈、很纯净。点点是他的朋友,理应被尊重。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会用“我走了”、“再见”等语言作别,不管离别时间长短,都有仪式感。俨然,点点在儿子心里,是有着特殊身份的角色。
儿子满怀期待将点点放入河边,也试着用小树枝轻轻驱赶点点,希望他在大自然中舒展筋骨,迎来重生。
过了一会儿,点点仿佛从一场沉睡很久的睡梦中苏醒,徐徐移动身体,恰巧一只小青蛙也从四叶草下探出头来,“呱呱”叫着,似乎为这位“新朋友”的到来拍手叫好!看到这样的场面,儿子才放心离开。
回家途中,我想起来初中课本中张晓风笔下的《敬畏生命》,也想起来了阔别14年的爷爷。这一刻,我突然心底也有些伤感了。伤感的场景类似,层次却大有差异。我的伤感是面对板上钉钉的既定事实无法施以补救,不可逆转。儿子的伤感倒是有几分“盼头”。
“动物与人一样,都会有自然寿命周期,也会有离别。就好比,妈妈有一天也会变老,会离你而去,你要学会去接纳这样的事实。”其实在说这话的时候我也是百般犹豫,在这个时候给孩子讲这些会不会显得雪上加霜?从人的特质来讲,人们害怕面对生离死别,是因为心中有敬畏、有忌惮,所以从我记事起,身边的人都会有意回避这样的话题。
“不能将‘死’挂在嘴边!不吉利!”朋友曾经在我提及死亡之类的话题时,用“呸呸呸”示意我自己打嘴。
我自己困顿于这样的离别14年了,又何尝不是日日想,夜夜思。深知不可逆,只能故作壮胆逞强,去被迫接受罢了。直到后来,我才明白生离死别不是终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将内心的思念化作种子,去代际延续、代际传递,代际传播,正是因为这样的“薪火相传”,让我们不管身在何处,处在何地,都能“不忘本”“不忘根”。
“妈妈,你猜点点现在在做什么?”儿子在床上拿着抱枕练习“射门”。我知道,他这是又想点点了!
“和你一样,在踢足球!”
“那点点肯定是‘点球’的,他两只钳子力量最大。青蛙肯定是‘守门员’,他弹跳力可好了!小蝌蚪是‘裁判员’,他游得快,运动场上裁判员要跟着球队来回快速跑!”看着儿子手舞足蹈地想象着他喜爱的小动物的形象,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我欣慰地笑了。
每一次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相逢。以后的每一次,路过湖景南路河边时,儿子必定会想起擅长“点球”的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