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丰收的色彩染遍大地。随着G9298次列车驶出宁国南站,宣绩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我知道,是时候和宣城说再见了。
我从16岁到20岁在洛阳求学,四年过去已然把洛阳当作我的第二故乡。四年的时间,宣城留给我的记忆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生命中难以忘却的一部分。对一座城市的留恋,大抵是因为那里有你的故事你的青春,而宣城又有我的什么呢?
我留恋的宣城,这里有我的足迹,有我为她写的每一篇文章。2020年10月,我第一次来到宣城,进行宣绩项目部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二十多天的时间里,让我对这座皖南小城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是宣城的人文历史,李白写敬亭山、谢朓楼的诗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津后我写下了《初识宣城》。
有人说对一个城市的留恋,其实只是留恋那里的人和事,更多的是沉淀在那个城市里自己最好的年华。2022年我再次来到宣城,对宣城又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入了解寻迹,我对这个城市肃然起敬,相继写下了《寻迹敬亭山》《游水东古镇》《再识宣城》等多篇文章。
我留恋的宣城,这里有我流下的汗水,有通号人的艰辛付出。还记得敬亭山下,冒雨进行宣绩高铁第一条光缆敷设的情形,虽然在大雨中被浇成了落汤鸡,但是作为“通号铁军”的一份子,为了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为了祖国的高铁事业,我们无怨无悔;还记得多少次我们为了节约时间,施工进度能够快一些,在路边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喝着冰凉的矿泉水,我们默默付出;还记得绩溪北站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为了最后顺利的开通运营,我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艰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宁国南站的工厂化预配技术试点建设,中国通号为铁路通信信号工厂化预配施工打造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案例。
我留恋的宣城,这里有我在他乡对家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工程人在外地打拼,忍受着远离家乡的孤独与寂寞,更加想念家乡的温度和亲人的笑脸。2024年端午节,宣绩高铁即将进入联调联试,各专业系统都已进入全面调试接入阶段,每一位参建职工都在为宣绩高铁按时开通坚守在岗,通宵达旦奋战在施工一线,加班加点进行各系统的调试工作。每个通号人都甘愿舍小家为大家,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留恋的宣城,这里有我们为她建设好的一条黄金旅游线。宣绩高铁开通后,大黄山地区再添一条高铁大动脉,沿途风光美景与皖南徽派文化的颗颗“珍珠”串成文旅“项链”,赋能助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在高铁列车的行进中,沿途的美景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为旅行者带来一场别样的视觉享受。
再见宣城,参建宣绩高铁注定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24年10月11日这一天将载入宣城发展史册。从这一天开始,宣城市“县县通高铁”的梦想从蓝图走向了现实!
再见宣城,我会怀念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