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可爱的天津人

发布时间:2022-09-07 作者:张洁 来源:天津分公司 字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喝海河水长大的天津人语言幽默风趣,待人热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刚来公司报到的时候是1995年,那时还没有移动网络,更没有手机导航,去陌生的地方靠地图和询问。父母常嘱咐:鼻子底下是嘴,嘴甜一些,多问着点,少走冤枉路。下了公交车已经分不清东西南北,一脸迷茫,拿着地址,有些怯懦地向路边的阿姨询问该往哪里走。阿姨看了看地址,一口浓浓的天津味儿,说:“呦,小闺女,头一回来这边吧,你听大姨告诉你呀……”非常细致地告诉我往哪个方向走、在哪个路口转弯,还怕我记不住,特意重复了两次。阿姨的热情让人感觉很温暖,也舒缓了我刚到陌生地方的紧张。后来,问路的事又发生过很多次,所遇之人也大多是和阿姨一样的热心肠。天津的路方向不正,不规则的交叉口很多,有一次在一个多岔路口问询,一位大爷怕我走错,更是直接把我带到我要去的路上,当时内心的感动无以言表,一个劲地跟人家说“谢谢”。

现在在路口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孩子,一脸茫然的样子如同当初的我,抬头看看周边的高楼大厦搜寻要去的目的地,然后低头看导航上的小箭头、听语音提示。有时真想提示他们“鼻子底下是嘴”,但忍住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属于我们那个时期的,略显笨拙但有人情味的寻找方式,可能不适合现在的青年了。

天津人的语言很有辨识度,但小品或电视剧里“干嘛呢,干嘛呢”的表演,过于夸张和生硬,与现实相差很大。如果想从文艺作品里听到比较纯正的天津话,个人推荐相声,郭荣起先生的《打牌论》,和马志明先生的《纠纷》。这两则里的天津人物大娘、二婶、丁文元和王德成,让人觉得根本不是在讲故事,而是这几个人物在真真切切的说话。

天津人说话幽默风趣,几个人在一起闲聊就跟群口相声差不多,这应该与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系。这里是戏曲曲艺之乡,戏曲种类多、演出场所更是鳞次栉比,久而久之老百姓的欣赏水平很高。早年间戏曲界就有“北京学艺,天津走红,上海赚钱”的说法,也就是说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算对你艺术最大的肯定。现在,海河边上或者公园广场,都会有戏迷票友练嗓过瘾,丝竹声声、鼓乐悠扬,唱的投入,弹的专注。相声鼓曲更是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天津有句俗话“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可见热爱程度之深。天津广播电台的《每日相声》节目已开播四五十年,近些年又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相声广播频道,传递快乐的同时,还会讲述一些曲艺界的人文历史和名人轶事。如果你在马路上看到开着车傻乐的人,别奇怪,他一定在听相声。在这片曲艺的沃土上,爱好者比比皆是。有一次陪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亲子活动,活动间隙让小朋友来个才艺展示,内容不限。一个五六岁的小男生,给大家表演了一大段的相声贯口《报菜名》,虽然缺少了一颗门牙,时不时的会“漏气”,但二百多道菜一个不落,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这个小家伙长大了,肯定又是一名带有天津哏都特色的段子手啊。

现在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吸引了很多不同地域的人才,带有各地乡音的普通话汇聚交融,我想,多年以后,他们也会变得跟天津人一样热情有趣。

浏览次数:255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