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我与通号报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22-08-08 作者:吴玉松 来源:天津分公司 字号:

工作闲暇之余,读书看报成了我的一大兴趣爱好,尤其当企业推出的中国铁道通号报邮寄过来,每每捧卷品读,爱不释手。说来有些惭愧,虽然参加工作已经是第29个年头,但与通号报结缘却只有十年光景。

《中国铁道通号报》是我们企业内部的刊物,发行至今已有1393期,它刊登的内容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讲述的都是我们身边人及事情。我从上学时期就喜欢用文字写下一些小感悟、小心得,工作后也会写一写在工地上的所见所闻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去通号报发表,一是身边的通讯员高手云集,他们作品都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二是觉得自己确实没有什么文采,只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工程队的所见所闻,着实有点拿不出手。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10年我参建于京沪高铁,在参建京沪高铁的过程中,每当有重要工程节点的时候,负责宣传的同事都会来到现场拍照、录像、写通讯报道。领导便安排我跟随他们,学习拍照时如何取位以及写稿件应该如何收集素材、如何去采访挖掘等一些技巧,那段时间让我受益匪浅。

恰逢当时项目部新来三名大学生职工,参与京沪高铁建设,虽然刚刚入职,但他们工作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马立虎在寒风中,脸冻红了,手冻破了,依旧坚持在施工第一线,刘千军、张冲也是丝毫不含糊,勇挑重担,奋勇争先。于是我写了一篇现场报道,用他们三个的名字起了个题目叫做“千军万马向前冲”,于是,鼓起了勇气,向通号报投出了第一篇文章。也是意料之中吧,稿子被编辑老师提出了许多意见,未被采纳。虽然内心稍有沮丧,但这次失败却激发了我的“斗志”,之后我便翻阅了大量宣传资料,仔细研究发表在通号报上的每一篇文章,从逻辑结构到条理思路,一篇一篇地学习。再后来,我还是以京沪高铁为背景,写了一篇《工地上的情人节》,内容大概是京沪高铁开通之际,几个年轻小伙子自告奋勇留在项目保驾护航,恰逢情人节,他们用工程队人特有的方式与异地恋人度过别样情人节的小故事。这次很顺利,看到通号报自己的首篇作品,内心激动万分。也就在那时,坚定了我一定要做一名合格通讯员的自信。

同年,在公司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班上,我有幸见到了当时的通号报主编杨光和老师,杨老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写通讯报道不需要你有多么高的文采,只要你用最真实的最简单的语言,把事实描述清楚了,以事实说话就行了。”这不正是我的风格吗?我虽没有什么文采,但却能用心来讲述。

培训班结束后,我思如泉涌,又写了一篇文章《离别也是一种幸福》,讲述的是我和同事们每一次踏上征途,与家人分别后的内心感受,饱含了作为一名通号人“舍小家为大家”,一直在轨道交通领域默默耕耘的亲身经历。

这篇稿子写好后,我交给了负责宣传的谷老师,让他给把把关。“吴玉松你上道了,这篇稿子写的不错,我要把它推荐给通号报。”他说。

没过几天的一个午后。我接到了通号报编辑杨光和老师的电话,他说,看到了我的那篇《离别也是一种幸福》写的特别好,鼓励我说稿子很接地气,期待我的下一篇文章。

听到老师的夸奖,我开心的像个孩子。如今回想,这也许就是源于对文字的热爱,我发自内心,你正好欣赏的那种默契吧。

再后来,我慢慢地成了通号报的常客。“写稿子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2014年,岳父身患癌症,一篇《好想带您去看海》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落寞不舍;2015年,我的发小在天津塘沽的大爆炸中外不幸牺牲,在他失联期间我在电脑旁一边流泪,一边敲击出了《你快回来》,感动了无数人……

总结这十年,我发现自己工作越忙,在现场的时间越长,我都能抽空写出大量反映施工现场的通讯故事。在京津城际延伸线施工的那一年,晚上上天窗,白天调查线路,忙得不亦乐乎。而我的稿子都是在乘车途中辗转构思,别人休息时倾情写出来的,《许鑫的心愿》、《爱较真的小冲冲》、《春节的烦恼》、《午夜天津站》等多篇文章发表在通号报上。如今,我参建于宣绩高铁建设当中,我依然如当初,我执我笔写我心,《工程队里的烟火气》、《老刘的“安全生产月”》、《寻迹敬亭山》、《小杨子的烦恼》等作品也在陆续刊登见报……

中国铁道通号报承载着我年轻的梦想,也寄予了我无限的希望。下一个十年,我将会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用手中的笔、为使命、为梦想,在纸笔方寸之间,去记录那些平凡、普通却感人的故事,续写与通号报的新篇章。

浏览次数:467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