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不禁有些疑问,风筝不是牵着走的吗,需要追吗?这使我对文章产生了兴趣,带着好奇开始阅读。
走进文章我才发现,追风筝原来是阿富汗的习俗。在阿富汗每一年都会有这样一场搏斗,参与者都希望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这就像一场战争,只有把敌人消灭,才能胜利成为王者。其实,在我看来,这只是孩子之间的一场游戏,可当时作为孩子的阿米尔并不这样想,他坚信只要能够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就能够得到父亲的赞美,父亲就不会再鄙视自己。
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阿米尔是一位富家少爷,哈桑是家里的仆人,他们的友谊贯穿了整篇文章,也是追风筝这件事情促进了文章的发展,更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文章中的一段巧妙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在阳光的照耀下,他们站在草坪上的白杨树旁边,开始迈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阿米尔说出了“爸爸”,而哈桑说出了“阿米尔”,这就说明在哈桑的心目中他甘愿为了阿米尔付出自己的一生,所以就有了后来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赢得风筝的比赛担起了重任,故事的高潮便由此引发。
在阿米尔的心中,哈桑也许只是个仆人,只有当他没有玩伴的时候才能想起哈桑的存在,而哈桑则选择无条件地顺从阿米尔,信任他、帮助他。当哈桑知道阿米尔想要赢得比赛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无论付出什么,即使是自己的尊严。然而在哈桑遇到困难时,阿米尔没有胆量上前阻止对手阿塞夫的暴行,他只是选择在一旁默默的观看,也丝毫不想用手中所谓的荣誉来解救哈桑,哈桑就这样被别人践踏着自己的尊严。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心里很是气愤,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尊严难道就活该被践踏吗?起初阿米尔认为也许为了赢得胜利,哈桑的牺牲是必须的,随着时间的累积,他越发地感到自责,他希望哈桑能够来责备他,可是哈桑并没有。扭曲的心理使得阿米尔最终选择设计陷害哈桑,让哈桑不得不离开家里。阿米尔不懂为何父亲知道哈桑离开之后那么悲伤……直到阿富汗被俄国侵略,阿米尔一家逃到美国,父亲得了癌症去世。
父亲去世一段时间之后,阿米尔发现原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上文形成了前后照应,原来上文父亲的悲伤是为下文做铺垫。二十六年之后,他回到了这个带给他噩梦的土地却发现哈桑已经去世,他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为了以前所做的一切,他决定担任起父亲的责任,这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当时那个懦弱的孩子。他带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放出久违的风筝,当风筝掉落,他为孩子去追的时候,再次勾起多年来令他痛苦的回忆。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贯穿全书也使我感受甚深,曾经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现在是阿米尔对哈桑的救赎。时间消逝,风筝依然在风中飞舞着,而如今的哈桑不会再回来,就算有再多的忏悔也是无济于事,只有这句话依然在风中回响着。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有了很深的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书中形象的人物刻画、丰富情感的表达和多转剧情的发展都牵动着我的内心,从中也会折射出自己的心绪,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惊和喜,也难免会遇到懦弱无助、慌乱无措、浮躁不安、悲伤孤独的时候,避免像阿米尔那样,错过之后才懂得忏悔,就算做的再多也已经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要始终秉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学会珍惜,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