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千年印记,可知清明祭祖是全国各地沿袭了千百年的旧俗。
印象中,在我的老家,不知道是不是外出务工人员太多的原因,貌似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祀先祖的活动都非常简单,不过也就拔拔坟头的草,在坟上挂一条坟联。但是祖宗的名讳在大家的心目中从来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若邻里乡间某些不识抬举的人“问候”了人家祖宗,那势必会引来一场大打出手的“杀身之祸”。
然而在我的婆家,他们尊敬祖先的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令我大开眼界。每每逢年过节,抑或红白喜事等隆重一点的节日,他们都要在香案前摆放一些逝者生前爱吃的烟酒饭菜,然后邀来一家老小上香,磕头作揖,肃穆专注的神情显露无疑。一见到此情此景,从来不相信牛鬼蛇神的我总是忍不住要笑场,婆婆就在一旁轻轻拍我,一脸严肃的告诫我:“别笑,祖宗们都是知道的。”
清明节快到了,想到婆家那边平常都这么尊先重祖的,趁着这个国家专门设立的祭祖节日,还不得大肆操办一番呀,于是拿起手机,兴致勃勃的拨通了婆婆的号码,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婆婆告诉我:我见识到的只是家里的祭拜,一年之中,他们还有三次亲自到祖茔祭拜的机会,分别是春节、七月半和大清明,而这三次之中,又数大清明最为隆重,规模阵势最大。
婆婆口中的大清明,并不单单只是国家法定的4月4日清明节这一天,可以从清明节前10日算起, 4月4号截止。为什么要用长达十天的时间来做大清明呢?婆婆说是因为家里的祖宗太多,时间短了根本祭拜不完。
每年大清明,同宗同姓的都会由“清明头”提议,择一个黄道吉日约众族人一起前往坟地祭祖,返程后就在这个清明头家里摆酒席设宴,招待共同祭祖的族人。而这个清明头可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当上的,必须是同修族谱的男性同志,他预示着一个族姓的权力和威望,是德高望重的典型代表。
听婆婆说,今年的大清明早已做完了,花了整整四天的时间。碰巧的是,今年的清明头名衔落到了公公头上,为了操办好这次清明,他们忙前忙后足足准备了大半个月。购置坟前燃放的烟花鞭炮、冥钱黄表;设宴款待的烟酒饭菜……样样都不能疏忽。我打趣地问她,那岂不是很劳神又伤财?婆婆不以为然,说这钱花得高兴,力出得值得。
做清明那天,别管本村的,还是邻村的,只要是认了家族关系的同姓子弟,浩浩荡荡好几百人,都纷纷齐集到家里,由公公提头,大家共同出资,承包好几辆大巴车行驶到坟地。婆婆说:清明祭祖非常重要,你们是工作忙回不来,好多在外边工作的人都赶回来了。
到了坟山上,现场锣鼓喧天,大家齐心协力给祖坟培新土,加高加固,点香,烧纸钱,给死去的亡灵上供酒、茶、鱼、肉、汤包等贡品,家底殷实的还直接供上整条鱼、整只鸡等,各位祭者按辈份先后向亡灵跪拜叩头,有的口中念念有词,说的多是求福求保佑之类的吉祥话,更有动情者在坟前失声痛哭悲情难止。要是遇到添丁进口的喜事,更要让祖宗们知道。刚好去年儿子出生,婆婆说家里添了一名红丁,是大喜事,要给同去祭祖的族人备好糖果香烟,一起高兴高兴;对于逝去的祖宗,要在往年的基础上,多加两个大鞭。我问婆婆:大白天的放烟花,明晃晃的也看不见呀。 她告诉我,只有这样才能唤醒睡着的祖宗,让他们知道后继有人。去年添子添孙的家庭特别多,导致今年在祖先那多放几炮的家庭数不胜数,坟山上鞭炮齐鸣,炮竹燃放后更是浓烟滚滚,久久都看不见人,热闹极了。
挂掉电话,我开始沉思:清明祭祀的习俗虽然传承千百年,尊敬祖先、孝顺长辈本也无可厚非,但到了清明节就互相攀比着烧纸钱、放鞭炮、点爆竹……人们争相以这种方式对先人表示着“孝心”,以这种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方式悼念先人。特别是我的公公婆婆,那些邻里乡亲,他们一年四季在自己身上都舍不得多购买一件衣服,多买上一顿可口的食物来改善生活,然而在这些方面,他们却个个都愿意“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谁也不甘示弱,谁也怕“贫苦”了自己的祖宗。
在我看来,生前尽孝才是最重要的,死后一缕青烟,一抔黄土,从此阴阳两隔,烧几百万的纸钱、几千万的冥币,放再多的鞭炮,死者哪里还有福消受呢?
其实,我们祭奠祖先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单纯的扫扫墓、重温家规家训、回忆家族往事、写一写纪念祖先的文章、沐浴亲情恩泽等等节约资源、净化环境、有利身心健康的绿色祭奠方式,何必要对燃放鞭炮、焚烧纸钱情有独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