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华山论剑,众英雄齐聚华山之巅,以武论高下,争夺天下第一;现有津门比武,中国通号上百名身怀绝技的职业工匠会师天津,以技能争霸,赛出通号真功夫。经过一场激烈精彩的角逐,最终由通号工程局集团天津分公司第一项目部通信工王彦朵以总分93.8875的好成绩技压群雄,一举夺冠,用技艺和汗水诠释了永不褪色的工匠精神。
武林“会战”
11月7日,中国通号比武大赛在天津打响。作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此次举办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第十五届职业技能竞赛是国内铁路施工技能最高水平的展示平台。大赛涵盖轨道交通领域通信工、信号工、设备制造钳工以及设备组调工四大特有工种。中国通号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上百名技术精英,齐聚津门,切磋技艺,展示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技能人才的风采。天津分公司王彦朵再次踏上了比武赛场,这已是他第三次参加中国通号职业技能大赛了。在前两次比武中,王彦朵虽然名列前茅,却因种种原因以微弱差距与冠军失之交臂,这成为他心里无法解开的一个死结,接近10年的就职光阴里,王彦朵在筑梦全国冠军的路上从未驻足。这次一进场,王彦朵就下定决心,坚决要将技能大赛桂冠揽入怀中。
虽然志在必得,但单从施工经验上来说他并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前来参赛的选手基本都是在重要岗位上工作了七八年以上的技术骨干,可谓优中选优。
回顾前两次的参赛过程与结果,王彦朵百感交集。技工学校出身的他虽然心灵手巧,拿针绣花都不在话下,但要让他们把那一本本的理论书啃下来,却着实费劲。理论考试自然成为他最害怕的科目。“干活时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的东西,在理论知识答卷上要想不扣分,就要原原本本的用专业术语描述下来,我只能花大力气背。”
好在公司将本次技能大赛视为提升整体技能水平的最佳机会,为了给选手们创造良好的备考氛围,不惜下了大“血本”,他们下发了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督促各部门在培训工作上加码,并将所有参赛选手全部召回公司,脱离施工生产,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式集中训练。这样的学习安排,无疑给王彦朵的夺冠之路铺砖添石,他牢牢抓住学习机会,面对那厚厚的一百多页的理论概论,仅题库就达一千多个,王彦朵拿出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为了尽快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点,他白天蹲在训练场反复琢磨,晚上更是通宵达旦地背诵各项原理。为了提高记忆效果,他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大声朗诵,还美其名曰“练嗓子”。他还把隔天一次的理论考试当成是弥补知识漏洞的大好机会。
比赛异常激烈,第一场就是理论测试。这是让许多技能选手折戟沉沙的一关。正式踏入考场,王彦朵的心情格外平静。随着一阵阵唰唰的书写声,一个个答案流畅地从王彦朵的脑海里蹦出来。
第二场考试项目是光缆分歧接续。这是王彦朵的独门绝技。从一参加工作,他就心无旁骛,苦练接续技术。在多个国家重点铁路建设中,王彦朵已经记不清自己接过多少个头,练就了一手光缆分歧接续的绝活,别人都说他使用工具就像小李飞刀,一击必成。比赛现场完全成了王彦朵的个人表演赛,他凭借过硬的操作技能、娴熟的手感,上下翻飞着飞快地穿针引线。90分钟的比赛项目,他只用了49分钟就完成了。收容盘内芯线整齐规整,工艺美观,仿佛一件璀璨夺目的艺术品。
比赛最后一个环节是天馈线接续测试,这是一个高工艺、高标准、高效率的项目,原本这个项目因接触不多,是他的命门。但他深知,要当武林盟主,决不能靠一招通吃天下,必须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训练中,他将攻坚重点放在了天馈线接续测试、室内配线上,每次一练就是半天,每道工序都要练手三次以上。每天枯燥的走线、固定、接续、检验,他都做得一丝不苟;配线成本高,他就把别人切割下来的废料一条一条地拼接起来,多次练习。很快,这个昔日的软肋项目也练成了他的金钟罩。比赛场上,王彦朵深吸一口气,开始不慌不忙地操作,但比赛不光比操作技能,也比心理素质、拼工作作风;不光比速度,还要比质量。王彦朵告诉笔者,这场比赛还有“小插曲”:高手过招,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位于他右侧的选手速度远远超过了他,当时心里就慌了,但心底好像有另一个声音告诉他越是关键时刻,越是不能慌,决不能因为图快而忽略了质量。于是他顶住压力,沉着应战,最终,接续线在他手里流畅地成型了。
比赛成绩出来了,王彦朵终于凭借超强的技术实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一战成名,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中国通号职业技能大赛的桂冠上。这是对他近三个月炼狱式训练的奖赏,更是对他多年孜孜不倦、苦练技术的肯定,他当之无愧。
耿耿于怀的4分钟
王彦朵摘到了桂冠,圆了他梦寐以求的心愿。在领导的亲切肯定和同事们的热烈祝贺声中,王彦朵却沉默了,他心里还有着一个遗憾,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完美。那就是在做光缆接头时,他并不是“本色出演”。可以毫不避讳的说,在所有选手圈里,光缆接续无论是从施工工艺、成品质量,还是速度,他都是首屈一指的“大牌角色”,可是赛场上,他却因为严格把控工艺质量,竭尽全力做得细致而在速度方面退居二线,比第一名滞后了4分钟。就这短短的4分钟,成了王彦朵的心病,他对此耿耿于怀,说:“要是能再来一次,我要第二,就没人敢第一。”了解他的人对此并不奇怪,他们都知道,王彦朵工作认真,做事精益求精,将任何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是王彦朵的个人风格。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三伏酷暑,王彦朵在工程现场一待就是一天,40余度的高温,汗水浸透衣衫,他却摆弄着光缆,心里想的就是片刻不停地排除那个故障点。数九隆冬零下好几度的低温,他早已麻木的双手仍在刺骨的寒冷里,精心“解剖”光缆。这两项都是技术活,很多时候纯粹就是靠经验,方向稍微偏一点,手稍微抖一点,这脆弱的芯就会断裂。但王彦朵就在这方寸之间找到了发挥能力的舞台,成为了其中的行家里手,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身边的同事都这样评价他:“崇尚技艺,敬畏技艺,王彦朵身上表现出一种彻底而又纯粹的工匠追求。”
年轻的老将
比赛闭幕式结束,王彦朵没有稍息停留,他立马订购了一张到海南的返程票,连夜奔赴到施工一线。这个1989年出生的年轻小伙,自2007年毕业于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后,满载着青春的激昂和梦想,主动进行了学历再造,成功“升级”大专学历。王彦朵虽然年轻,却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从武广到京沪,从向莆到中南,一路风雨兼程,处处都留下了他驰骋沙场的印迹。因表现出色,他仅在参加第二个重点工程京沪高铁时就开始独立带兵,组织施工。在海南西环铁路施工时,他负责东方至三亚公网加专网一共700多公里的线路施工,而且工期只有4个月,他常常要施工到凌晨四点。除此之外,他还要负责统计工作量、组织施工、配料测试等一大堆活,强度之大,一般人都吃不消。在项目经理高德成、马超等领导的帮助下,王彦朵咬着牙挺了过去,从来没有叫苦叫累,从来没有向公司讲条件、打折扣。哪里最忙、任务最重,他都是冲锋在前,没有一丝怨言。因为工作性质原因,他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工地。年迈的老父亲没有时间孝敬陪伴,年幼儿子的可爱脸庞他也很少能看上几眼,丈夫的重任已被妻子扛在肩。他唯有将对家人的愧疚深埋在心,化为顽强拼搏的强劲动力,用愈加辛勤的工作、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公司的信任和家人的关爱。
弘扬工匠精神是此次比赛的主旨之一,希望这位获得全国技能大奖荣誉的“大工匠”,继续将手中的活儿做到极致,开放包容,热血担当,用自己的技能和人格魅力,带动一个行业,感染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