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销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的《别赋》对离别描绘得魂销色暗,沉浸于伤感而不能自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而子瞻对于离别则是另一种豁达的祝福。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离别有不同的认识,但或多或少都会给人以隐约的伤感,都有一种无声的哽咽。灞桥曾发生多少生死离别的故事,垂柳又让多少迁客为之断肠。
灞桥源于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并在河上建桥。据说此地为长安要冲,凡自西东两方而出入峣、潼两关者,必经此地。后经过汉唐两朝的繁荣,借助京师的地利设驿站,往来商旅络绎不绝,文人骚客不断,因而灞桥渐为天下人所熟知。日久天长,往来送别的人太多,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桥的本身没什么特别,柳树更是随处可见,为何此时此地桥与柳结下“送别缘”?大概因为“柳”、“留”同音,“折柳相送”就是想留住要送别的人,这是一种东方含蓄的美。在那个慢生活,舟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年代,离别竟演绎得如此之美,谁会不为之动情呢?
几年前去灞桥,大街小巷被柳树装扮,清风拂面,柳枝飘香,寥落的身影,思古情绪油然而生。有幸远离城市的霓虹与喧嚣才能寻得这一方柳荫下的宁静土地,嫩黄的柳叶似古代美女的峨眉,细弯的柳条更像是她们的蛮腰,这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柳树仿佛在时刻描摹着唐时妇女的风韵。丰子恺在《杨柳》中说他喜欢柳,是因为它小蛮的腰,是因为它不像高贵的牡丹芍药那么难养活,是因为它长得越高,垂得越低,不像花大都忘了根本。我也喜欢柳,喜欢它诗意的美,像中国写意的画一样,线条流畅,它还像汉服,外观大气飘逸,却也像水一样柔软,充满上善若水的智慧。
时过境迁,灞水酒家、折柳送别已是那个时代的风景,工业化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灞桥柳已经被历史尘封。现代的人的离别只能隔着玻璃挥挥手或者一个拥抱,再也无法体会古时“折柳送别”的意蕴。可喜的是至今还有一些民间丧葬风俗中有“孝子持柳棍”的礼节。灞桥的柳和他处的柳一样很简单却意蕴深厚,就看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它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