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赣线上的手机故事

发布时间:2012-12-31 作者:李家文 来源:通号济南公司 字号: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当下人,手机成了生活必需品。然而16年前,手机对于铁路工程队员还是稀缺资源,还是奢侈品。

1996年11月,浙赣线18信息自闭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工程由94年在广深准高速自闭工程建设中创造了铁路电务施工史上新奇迹,于路内声名鹊起的济南公司担纲实施。铁道部、南昌局要求工程97年的3月28日前开通,确保全路4月1日实施新的运行图。

浙赣线地处山区,交通条件较差,施工环境艰苦,又加18信息自闭当时尚属比较复杂的新技术,且当时的施工装备整体比较落后。因此,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60公里施工任务,即使对于济南公司这样一支善打恶仗的队伍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施工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通信。在平原地带联系便捷的报话机,在山区受地形的影响很是不畅,通讯受阻,效率降低,工期受到威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济南公司为保证施工进度,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巩固南昌局这个新兴市场,紧急为项目经理配备了当时较好的诺基亚手机。新手机的个头较当初的半头砖——大哥大,已经大为缩小,其形状像个香蕉,虽然功能仅限于通话,而价格却高达两万多元,又加通信费用不菲,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如此的投入,彰显了济南公司对市场的重视,对提升施工能力的决心和对加快发展的渴求。

记得最初衙前区间敷缆时,东段在大山深处,用报话机与项目部的大电台根本联系不上,即使勉强听到,也听不清具体内容,嗞嗞啦啦的噪音让你急得眼睛冒火,以至于带班的同志嗓子都喊哑了。可自从为项目经理配备了手机后,项目经理就可以通过手机把现场所需电缆芯数、长度等数据及时通知调度,库房迅速组织装车送达工地,再不要专人乘车把信息带回驻地,避免了车辆人员往返造成的窝工,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通信手段的跃升,实现了施工前方与项目部驻地的互联互通,施工管理进入信息时代,以至于大家感叹,手机就是好,科技确实是第一生产力。

由于当时企业的客户主要是铁路单位,为联系方便和成本控制,项目部装设的电话也都是铁路电话,与地方电话还不能实现互通。工程单位的驻地多在车站或远离闹市区的地方,职工与家人的联系主要靠书信完成,不但及时性差,也没有语音来得亲切生动。有时有急事,只能跑老远的路到城里的邮局打公用电话,如果顺利取得联系自然好。可有时,趁中午休息的空当,冒酷暑跑老远的路,搞得满头大汗却没有联系上,难免让人沮丧。自从项目部有了手机,职工们有个急事,都能享受手机带来的便捷,只要不影响工作,项目经理老许都乐于成全,对于工作努力的职工,项目经理更是慷慨的很。不经意间,手机还成了一种奖励。

当时,项目部很多年轻人正在热恋,工程紧、任务重,回家成为奢望,日子久了难免害相思之苦,打电话就成了加深感情,抚慰心灵的最好办法。于是乎,大家都会拼命工作,为了得到更多使用手机的机会,以至于每当一位脸上堆满微笑的小伙走进办公室,朝项目经理老许走去时,老许准猜得出是来借手机的。虽然老许为人和善,但这时为吊吊青年人的胃口,看他们那急切可怜的模样,会故意虎着脸,装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小伙们并不因此而退缩,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一阵可怜兮兮的软缠硬磨,绷不住的老许会扑哧笑出声来,随后自然是手机从口袋中掏出递了过去。大功告成的年轻人如获至宝,拿着手机飞也似的跑出办公室,去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年长的同志,希望感情慰藉虽不那么强烈,但对这个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实现互通的家伙也充满好奇,也都向项目经理借来一试,一面了解家里的近况,一面体验当代科技的神奇。

那段日子里,项目经理老许的手机,仿佛成了这个群体的公共电话。老同志用它知道了父母平安,孩子学业进步,家里收成不错的佳音,年轻人在见面无望的环境中,通过手机也得到了卿卿我我的温存,使山水阻隔的艰难爱情陡然增添了浪漫。

一部手机,不但提升了项目部的工作效率,也改变了大家的情感生活质量,更成为一种提升团队凝聚力、战斗力的催化剂,其价值远远超过功能本身。

时光已经过去了16年,手机早已经不再陌生,其功能和价值也超越了单纯的通信,但浙赣线上项目部里的手机故事见证了工程队员的生活,见证了企业施工管理手段的进步,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因此,关于那段岁月历久弥新,成为了我永远不会忘怀的记忆。

浏览次数:1320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