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诗人赵俊和

发布时间:2014-07-18 作者:王东宝 来源:通号工程局集团 字号:

工程队员每天面对大漠戈壁,过的是戎马倥偬的生活。许多心怀志向的学子在走入工地的同时,往往也放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爱好和梦想,让四起的尘沙埋没了青春的浪漫与逸致。

然而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工友,在艰苦的施工环境中,他能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同样能保持诗歌创作的激情。近20个春秋岁月里,他用1000多首诗歌,在内心深处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这就是通号工程局集团小有名气的工地诗人赵俊和。

认识赵俊和是在1996年,那时我们在锦州施工,两个人全都20多岁的年纪。见习时期的赵俊和皮肤黝黑,平时不爱说话,高兴的时候也只是笑笑露出一口白牙,留给人的印象很文静。我们两个人住在一个偏僻的小站上,晚上收工回来偶尔谈谈文学。这时候的他才会言语稍多一些,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古汉语功底,于是令我对他产生了几分敬意。

赵俊和写诗总是有感而发,从来不需要更多的酝酿,这一点是我最欣赏的。只要是他看到的,想到的,哪怕事情再小,也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就仿佛那些诗句都在肚子里藏着,不过是随手抽出来一样。原本枯燥的通信机房施工,在赵俊和的笔下却充满了激情:“底座从不渺小/它的背上驮着一个丰碑/走线架从不卑微/它的骨骼里焊接着一种骨气。”这是一首名为《底座》的现代诗,我想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工作中的赵俊和本身就是和“底座”一样,属于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那种人。他从来也不看重名利,瘦弱的形体里却从来也不乏傲骨。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展现出来的往往都是自己意境中的真实感怀。

其实相对于现代诗来说,赵俊和更热衷于创作古体诗。《木兰花》是他在即将离开甘青项目奔赴贵广工地前创作的。“古来丝路通西域,吾却南行边塞出。花开万木始春风,雨落山川人独立。”还是在春节刚过的时候,赵俊和就来到丝绸之路上的玉门施工。荒凉的戈壁滩上,他和弟兄们忍受了多少艰苦,终于完成了任务。眼看就要体验开通的喜悦了,但新的任务又在向自己召唤。诗行中,我能看到作者面对自己亲手竖立起来的一排排设备,心中充满了留恋。在项目上,每一个工程人都像种花一样,进场犹如埋下种子,一道道工序就犹如浇水、施肥、除草,眼看着主体工程结束就要迎来鲜花盛开的时刻了,却又不得不离开。

“吾于诗创作二十余年,初,则攻于现代诗,近五六年,方沉迷于古诗创作难自拔。细思本事,无非小有所长,不欲埋没,遂专于其事。”这是赵俊和对为什么自己痴迷诗歌创作的解释,细细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一个爱好,能够“乐此不疲”,应该是到了最高境界吧。“略展所长,莫令荒废”八个字,怎么能够涵盖20年的苦苦坚守,其中作者的坚韧不懈令人可敬可叹。

在赵俊和的生活里,诗歌就是他的一切。这些年,他在各种书刊杂志和网站上发表的作品已经为数不少。数月前的一天,我们网上闲谈,他向我透露出自己想出诗集的心愿。因为是多年的朋友,我告诉他如果自己能从中起到一些作用,一定会尽力的。没想到这个一向很清高的弟兄直接发来一句话:“如果你能帮我实现这个愿望,我给你当牛做马都可以。”赵俊和不是开玩笑的人,即便和我也是如此。这一刻我感受到他对诗歌深深的热爱,但却惭愧帮助他实现理想的能力微而甚微。

“我和李白杜甫之间/也只是隔着一张纸的距离”。一向低调的赵俊和写这样豪气冲天的诗句并不多,这也是我看过的他最意气风发的诗句。其实这些年,赵俊和在生活中历经了一些磨难,但他却始终不辍笔耕,其毅力和恒心令人敬仰。

在诗歌中坚守的兄弟,期待你继续以珠玑般的文字,描绘属于我们自己的工地生活。

浏览次数:274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