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几个主要技术原则的选择
1.车上模式的选择
从制动曲线的产生分为地面模式和车上模式。
德国LZB系统是基于轨道电缆传输的列控系统,是1965年以前开发的系统,是世界上首次实现连续速度控制模式的列控系统,早期探索中国高速列控方案时曾关注过。LZB系统基于能双向信息传输的轨道电缆,信息量有83.5bit,地面控制中心可以获得列车性能的重要信息,以地面控制中心为主计算制动曲线后,发送指令传至车载设备,车上存有多种制动曲线,按地面指令执行。地面控制中心掌握在线所有列车的运行情况,并可以直接指挥列车运行。例如,地面控制中心可能组织前后行驶的列车加减速,以调整追踪间隔、运行时分和平衡牵引供电网;地面控制中心可以监督列车的制动、速度、故障和司机操作等。我们考察时印象很深的是:司机表演“自动驾驶”,以及列车将设备故障情况报给地面动车段,列车一回段,替换设备和维修者已在站台等候。
地面模式的车载信号设备相应简单,但智能化不够,与其他列控系统兼容比较困难。在早期计算机技术还没发展到当前水平时,采用地面模式是可以理解的,此模式在城轨交通中也有采用。
中国高速铁路网广大,还与普速线互连互通,长途列车较多,要求实现高、普速列车跨线运行。所以CTCS-2级和CTCS-3级均采取车上模式,列车运行速度曲线是车载信号设备根据地面上传的移动许可和线路数据及列车本身的性能计算的。车载信号设备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只要各线路移动许可和线路数据的信息标准化,可以实现系统兼容和跨线运行。
2.线路数据地面提供方式的选择
CTCS-0级和CTCS-1级采取大贮存的方式把线路数据全部贮存在车载设备中,靠逻辑推断地址调取所需的线路数据,结合列车性能计算给出目标-距离式制动曲线。CTCS-1级在车站附近增加点式信息设备,传输定位信息,以减少逻辑推断地址产生错误的可能性。
日本数字ATC使用575Hz和675Hz的频带,码长64bit,对用户开放43bit。将列车控制所需的全部信息都通过钢轨传送是不可能的,日本采用变通办法:在车上数据库预存闭塞分区的长度、坡道及区间曲线等地面信息,当列车收到地面传来ATC信息中的轨道电路编码为地址,从车上数据库中取出列车控制所必要的固定数据,结合其他编码信息生成列车控制模式曲线。为了弥补传输速率低的缺陷,日本设计了4种编码。列车压入本闭塞分区时,首先收到第一种编码,以判断确认闭塞分区分界点;经一定时间后自动转为发送第二种编码,列车获得距停车点距离等列车控制信息;本轨道区段内容有变化时,为了及时向车上传递,发送2组缩短的第三种编码或第四种编码,然后再正常传送第二种编码。
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有效控制了分界点的确认,使电气绝缘误差控制在10m以内,安全距离只有50m。采用第二、三、四种编码方式,实际上既加快了应变速度,又扩大了信息含量,使列车控制精度较细。轨道电路有编码也有利于抗干扰。
由此可见,日本采用了数字轨道电路传输信息,传输速率低,信息量不够,又要利用轨道电路编码利于抗干扰,所以采取了车上预存线路数据的方式。日本高速铁路网相对短小,白天行车,有利于车上数据库的版本管理和修改,采用车上数据库预存线路数据的方式是有道理的。
CTCS-2级和CTCS-3级列控系统采取线路数据由地面提供方式。这种方式最大优势在于一旦地面线路数据因故需要变动,由地面修改,与车上设备无关,这非常适用于国情。我国地域广大,需要跨局、跨线的长途列车多,又日夜行车,大量列车在线运行,想统一修改车载设备的数据库是很难的。
CTCS-2级采取由地面应答器提供一个全制动距离范围内的线路数据,包括每一个轨道区段的坡道、曲线、长度等。由于ZPW-2000A型无绝缘轨道电路只有18个信息量,轨道电路只能提供列车运行前方有若干个轨道区段空闲数来作为移动授权凭证,通过和区段长度数据的计算求得若干个空闲轨道区段总长度,列车到第一个空闲轨道区段始端的距离则由测速测距系统计算后求得,两者相加就能求得目标距离。车载设备根据地面传送来的移动许可、线路数据和列车性能计算列车运行速度,若列车接近前方减速点时,即刻生成目标-距离一次制动模式曲线。
CTCS-3级车载设备则是通过无线通信获得地面传送来的移动许可和线路数据,车载信号设备根据列车性能计算列车运行速度。若列车接近前方减速点时,即刻生成目标-距离一次制动模式曲线。
3.与制动系统接口方式的选择
列控车载信号设备判断列车超速,引发列车制动时,总会有一个车载信号设备与制动系统的接口。在接口方式上历来有“得电制动”与“失电制动”之争。例如,车载信号设备与制动系统的接口是一个继电器,继电器常态是失磁落下状态,需要时给电,使继电器励磁吸起,引发列车制动,这就称为“得电制动”;如继电器常态是励磁吸起状态,需要时断电,使继电器失磁落下,引发列车制动,这就称为“失电制动”。如车载信号设备与制动系统的接口采取其他方式,仍然会存在“得电制动”与“失电制动”之意思,其道理是一样的。
显然,“失电制动”方式符合传统的故障-安全理念,任何断线、断电、断信号等常见故障时都会导致“失电制动”,因为制动停车是安全取向。采取分级制动模式时,只有一条模式曲线,列车超速,所谓“撞线”时,会限时引发列车紧急制动。这种方式有点副作用,当遇到常见故障时,司机紧张,旅客受惊,系统的可用性受到影响。
相反,“得电制动”可用性强些,但不符合故障安全理念,信号专业人士不易接受。CTCS-0级由通用机车信号+列车运行监控装置组成,就采取“得电制动”方式。
CTCS-2级和CTCS-3级列控系统的车载设备根据地面传送来的移动许可和线路数据,车载信号设备根据列车性能计算列车运行速度。若列车接近前方减速点时,即刻生成目标-距离一次制动模式曲线。一次制动模式曲线除紧急制动模式曲线外,还可生成若干条常用制动模式曲线,例,0.7或0.8 全制动力的常用制动模式曲线。列车进站停车时采用0.7常用制动模式曲线,旅客舒适性更好。在高速列车时代,应尽量避免使用紧急制动,紧急制动虽确保了列车不会闯过安全点,但旅客难免易受惊或受伤。如图1所示。
图1 目标—距离一次制动模式曲线
图1中示意3条曲线。正常情况司机按实际列车运行速度曲线驾驶,一旦超速碰撞常用制动速度曲线时,采取“得电制动”方式,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如继续超速碰撞紧急制动模式曲线时,采取“失电制动”方式。“得电制动”与“失电制动”的组合运用兼顾了安全性与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