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青春热血 奉献哈大客专—哈大客专工程项目组现场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2-12-19 作者: 来源: 字号:

2012年12月1日,全长904公里的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哈大高铁是世界上第一条在高寒地区建设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的顺利开通不仅预示着我们高铁人向着四纵四横的中国高速铁路网又迈进了里程碑似的一步也是圆了我们沈信人在自己家乡故土上建设高速铁路的梦想。这是段值得回忆的日子,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奋斗过流过无数汗水而感到珍惜,更是因为我们为家乡的第一条高铁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风雨无阻 只争朝夕

2011年4月初在部门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系统工程部和研发部组织多人迈开了哈大线现场调试的第一步。我们沈信公司主要负责哈大线北部哈西枢纽、中部沈阳枢纽到中继11站及南部大连枢纽共24个车站、中继站的列控中心、轨道电路及哈大客专全线联锁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无人值守的中继站均分布在站与站之间的沿线,一般都地处在比较偏僻农田地附近,为了到这8个中继站调试可费了我们不少功夫。特别是在多雨的夏天,每到这个时候本来崎岖的中继站道路变得就更加泥泞不堪了,单位的司机师傅都尽可能的把车停到离中继站最近的位置,但是在这种路况行驶一不小心就有车辆陷住的危险,这样反倒会更加麻烦。道路虽然泥泞,但也阻止不了我们的脚步,每当这个时候兄弟几人都毫不犹豫的挽上裤腿提上工具奔向中继站,因为大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不能因为天气这种客观原因而耽误哈大客专调试的宝贵时间。

酷暑严寒 不辱使命

夏天的哈大线等待着我们的不仅只有雨后泥泞道路更加让我们难熬的是这酷暑带来的闷热,在初期当时哈大线还是处于基础工程建设阶段,车站和中继站均未引入正式用电,窗户的玻璃都没装完更别说有空调之类的制冷设备,因此室内温度极高并布满了灰尘。特别是在中继站,中继站是由一个装满信号设备的集装箱组成的,在没有正式电的时候里面是完全不通风的,白天在中继站室内工作室内温度能够达到40℃,体表感觉异常闷热,在这段时间里工作的兄弟几人除了带上必要的防护用具均赤膊上阵,挥汗在沿途的这些车站里。这个期间正好赶上下夹河线路所和海城西站列控中心的远程LEU设备的安装,远程LEU是提供给大号码应答器发送报文的设备位于距离车站有4、5公里的高铁桥上,工程部兄弟几人只能轮流带着工具及重达40斤的BEPT应答器读取设备顶着烈日步行往返在高铁桥上安装调试这两个站的远程LEU机柜。

渡过了酷暑的夏日,迎接我们的是寒冷冬季的到来,在2012年3月初我们接到任务,开始调试沈阳至哈西枢纽地面子系统的任务。三月的东北还是白雪皑皑,寒风刺骨,我们便开始了通道调试,长春崔家营子线路所至哈尔滨的双城北站的DS6-K5B计算机联锁是我们单位负责集成的,要进行开通前的通道调试,主要是和TCC、CTC、微机监测之间的调试,这几个站室内都没有供暖设施,例如德惠西站室内没有取暖设施,屋内比室外温度都低。由于设备一个冬天都在冬眠没有运转,现在开始通道调试,就会出现好些问题,例如:有些工控机声卡有问题,主板有问题都会导致通道测试无法顺利完成,于是我们马上返回单位取东西赶到现场不能耽误通道测试。面对这些系统工程部的小伙子们没有叫一声苦,我们团结一致,面对寒冷我们咬着牙坚持,只是为了心中一个信念,努力工作为了保证哈大客专调试进度,更是为了让周围的系统单位看到沈信人在工作岗位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日月结伴 众志成城

哈大线列控中心、K5B联锁及轨道电路设备调试在系统工程部小伙子们的努力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转眼2012年4月初中继11到中继18也相继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随着哈大南段联调联试的开始,沈阳枢纽、大连枢纽相继交付电务段使用,在最南端的大连枢纽开通当天,公司董事长张心植、总工程师王进忠亲临大连北站高速场现场指导工作。大连站、周水子站、沙河口站三站在系统工程部杨建军部长的指挥下所有人员在晚上8点分别在各自位置做好了准备,开通一直从晚上12点持续到第二天的早晨6点钟,虽然开通安排在夜里时间相对也比较长,我们克服疲惫打足了沈信精神。由于准备的充分开通过程非常顺利,在此期间公司设备也接受了沈阳铁路局各个部门领导的检查,得到了一致的好评。随着大连枢纽的开通,也正式拉开了我们长期夜间工作的帷幕。

联调联试 重中之重

随着哈大线联调联试的不断开展,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现场使用人员操作不当或者设备自身经常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时故障的排除速度关乎联调联试能否顺利进行,所以只要发现就必须马上到现场解决。记得是5月22日晚,刚刚下班到家的我接到公司领导紧急命令——电务段反应哈大线南段中继站16列控中心设备主机单元发生故障,由于第二天早上要进行联调联试跑车试验并有负责相关工作重要领导前来视察,需要马上赶往现场进行紧急处理。情况非常紧急,时间不容多耽搁,我马上赶到公司带着必要的维修工具及主机单元F486和Z2ETH备用板卡奔赴中继16站现场。中继16位于灯塔市郊以外,周围均是农作物用地,那时正值播种季节,田中已蓄满水稻灌溉用水,车辆无法进入,只能徒步行走至站内。此时恰逢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绵绵细雨。在确保工具及备用板卡不被淋湿的前提下我快步趟过水田地进入到中继16。在与驻站电务询问完设备问题大致情况后,马上对列控中心进行排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怀疑是板卡本身损坏造成的。随后我把随身携带的备用F486板卡替换故障板卡重启主机单元,故障点消失,列控监测维护机工况图上也显示列控中心设备运行正常。向领导汇报完处理结果后,趟过稻田地坐上车时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衣服鞋子都已经湿透,能够顺利的把故障问题解决了,自己的努力也没有白费。身为沈信公司系统工程部的每一名调试人员,当时为确保联调联试正常进行,遇到故障我们都义不容辞第一时间去解决,我想这也是我们沈信人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态度。

激情飞扬 破浪乘风

整改任务刚刚结束,我们又迎来了哈大线工作以来相对最艰苦的任务——哈大全线区间应答器报文的读取及修改工作,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完完全全是靠我们现场兄弟们走出来的哈大线。应答器分布哈大客专区间的各个位置,负责这项工作必须携带重达40多斤的BEPT报文修改读取设备徒步在区间去读取修改这些应答器设备,而且时间安排在每天的晚间9点到第二天的凌晨4点,按计划我们每天两组人一共要步行25公里修改分布在区间的各个应答器。在此期间由于铁科院马上要跑检查车,所以修改应答器就要赶进度。任务量的突然增加造成了人员出现不足,系统工程部的杨建军部长亲自赶到现场与兄弟们一同修改剩余的应答器。当时杨部长主动承担了鞍山西站到中继13段的应答器修改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沈信公司负责的区间里唯一存在着隧道的区间。在隧道里修改应答器与在室外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隧道里面充满着雾气,里面除了一些昏暗的灯光就是四周漆黑冰凉的墙壁。虽然前方就是出口,但是隧道里面模糊的灯光总是给人一种怎么走都是在原地踏步的感觉。窒息潮湿的雾气也给辨认应答器的编号以及修改应答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杨部长与同行的兄弟顶住压力最终走出了阴冷昏暗的隧道区间,在第一时间与相对方向的另一只修改室外应答器的队伍汇合。黑夜里的头灯引来无数的蚊虫,我们当时早已习惯,每天从高铁桥走下来都已筋疲力尽。与蚊虫叮咬的夜晚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艳阳高照的白天,那是在8月5日,因为哈大线动车临时停轮一天,白天的时候区间没有跑车,所以安排我们这天在白天来修改沈阳动车所到六王屯线路所区间将近40公里的应答器,我们四人顶着烈日从动车所和六王屯两个方向往中间的位置走,恰巧这个区间的下桥口偏靠动车所方向5公里,所以在六王屯方向的鲍林泉、雷杨就得面临着要走25公里的路程。按我们修改应答器一小时走3公里的路程,意味着他们两人要至少走8个小时。烈日炎炎,这段真是非常艰苦而且危险的一段路程。当我站在下桥口迎接两位兄弟到来时,看见他们不只体能已接近极限而且身上的皮肤已经被太阳晒的通红,雷杨还一度有中暑的反应,期间身上带的水也都喝完了,渴的兄弟二人在路过的玉米地,生啃刚刚掰下生玉米用来补充水分,一直到下桥后每人一口气喝下了两瓶矿泉水才缓解了一些。可以说每一个能顶住烈日酷暑和严寒冬日修改应答器的兄弟都是好样的,无论再艰苦的环境也不能阻挡兄弟们完成任务的决心,为了自己家乡的高铁事业出力更要做的漂亮,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哈大线这长达400多公里的应答器报文修改工作。

在领导的支持及各部门的相互配下哈大客专列控中心、K5B联锁及轨道电路设备在2012年12月1日正式开通启用,再接下来的哈大客专包保期间的任务同样是重中之重,我相信在公司领导的关怀领导下我们系统工程部会继续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为沈信铁路信号产品的研究和各项工作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同沈信一起展望美好未来,为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谢策杨建军

浏览次数:222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