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的“遥想昆明九月天,相约小聚滇池边”,从我们的飞机降落在长水机场的那一刻起,慢慢成了现实。为期一周的新闻业务培训如约而至,我从2000多公里外的沈阳兴奋的飞奔过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九月的昆明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昆明铁路局会议中心院内,桂花的清香让我们流连忘返,一张张笑脸似曾相识,在相互的问候中开始了我们的同窗生活。
路为纸,地为册;行做笔,心当墨
一位老师说:人物是时代的精灵,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做一个有心人,行走在大地上,情注笔尖,学会用心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融入现实,融入生活,通过对一个个人物的精彩描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
那一刻,心底涌起的是激动,同样做为一名文字的爱好者,通过一周的学习,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如何与文字打交道,与读者打交道,丰富了我的人生,也留给了我永远的启迪!
培训不仅仅让我学到了新闻消息及通讯写作技巧、如何到现场写有味道的故事、如何进行新闻采访,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课堂上,不同的老师带给了我们不同的画面,有的展现了对写作源于心底的热爱,有的描绘出做为一名记者的执著与坚守,有的传递着对新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我的眼前渐渐高大起来,那份真情投入,那份忘我付出,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感染了我,感动了我,让我为同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感到骄傲和自豪。
走基层,抓活鱼;纪录者,不了情
“抓活鱼”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句老话,就是抢新闻或者说写出鲜活的新闻稿件,意思是要深入到千姿百态的生活海洋里,抓到活蹦乱跳的新闻“活鱼”。新闻的第一现场就是基层,真正的深入到基层,还原新闻事实发生地的本来面貌,让受众在客观表达的事实面前了解新闻真相,判断事物走向,得到准确的信息。
培训班上吴老师的讲课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她分享的那篇《暗夜使者》,我读了许多遍,还有那篇《不仅仅抓到活鱼》,让我被文中的细节深深感染,强烈的画面感冲击着我的心灵,那一刻我的心我的思绪仿佛都融入了文章中,仿佛我也走到了王家湾线路工区,我也走到了那个隧道的待避洞,我也亲身经历了那一个恐惧与温暖同在的瞬间……
吴老师说:记者是历史的瞭望者,是时代观潮者,是现实的纪录者,你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现场,只靠电脑的剪切与复制,是写不出好的新闻的。
“……重载列车轰鸣驶来,地面震颤,风力也加大了许多,让人有些站立不稳,像沙尘暴似的煤屑席卷隧道内的每个角落,风尘杂着煤渣拍打在脸上,睁不开眼,喘不上气。当我不知道是该捂耳朵还是该捂鼻子的时候,两双戴着已经沾满油污手套的大手挡在了我的面前。在整个采访中乃至现在,这个细节依然深深震撼和感动着我,看似无情的他们,用身体为我围成一道人体防线……”
那一段,我感动的流泪了,是啊,那一刻行为比语言更有力量,细节描写让我们感知到了真情!还有文中那位20年坚守在工区的老班长,在钱权利交织的复杂社会中,他像一股清泉荡涤着人心。
夕阳下,篮球场;一个人,一本书
培训之余,我恋上了一块净土,那是我散步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衬下的篮球场没有人声嘈杂,很平静,塑胶地面略有些破旧,篮球架也显得有些孤单,而我手捧着《哈利.波特》安静的坐在球场的木椅上,读得有些痴迷……
天渐渐暗下来,抬头的瞬间,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啊,20多年前,上高中的我,不是每天都在篮球场上奔跑吗?那时多好,年轻,充满激情和活力!篮球,我的最爱,每天下午的排练时间,我总是早早的跑过去抱起它,带着球跑,然后远远的做着投篮动作,无数次,乐此不疲!
昆明湖,滇池畔;有守望,有不舍
培训结束后的那个傍晚,同学们相约一起去滇池走走。那个神秘的让我无限向往的昆明湖,湖光山色交相呼应,在落日的余晖中安静而神秘。温润的晚风拂过面庞,让人神清气爽,远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引人无限遐思。
本在塔中栖息的鸽子,偶尔会在游人面前飞来飞去,仿佛是人类的朋友,没有拘束感,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只稍年长的鸽子与一只年幼的一起,停留在大树下,眺望着远方。在充满期待和渴望的眼神中,有着些许忧伤……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收紧,有一种无名的悲壮。此刻,我更加相信,动物也有动物的感情,它们在镜头前定格成了一个动人的画面:夕阳西下的守望!
滇池边,唯美的栈道、熏衣草丛,恍若天成的自然美景,让我留连忘返,又在不觉中涌起一丝怅然,柳永的《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明天即将到来,我将离去,就此别过,总有不舍!
《人民铁道》报举办的新闻业务培训班,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我们新闻意识的增强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一周转瞬即逝,那么多美好的画面在脑海中更迭,培训班上老师与我们零距离的授课讲解、同学们求知若渴的专注神情、培训中心里,那座“顺桥”的36级台阶、黄昏的湖边远眺、夜晚的雨打芭蕉,还有临行前的毛毛细雨,让我们的心底涌起无限怅然,分别如期而至,留恋和不舍,伴着伤感,凝成一句:期待与老师、同学们在下一个城市的再见!